这事儿闹大了——环评领域正在迎来一场风暴!
本篇文章1794字,读完约4分钟
环评界最近闹了个大乌龙——深圳湾环评报告抄袭,连名字一起抄了。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深圳市要对深圳湾航道升级,因此需要对航道进行疏浚、加深。主管单位深圳航道事务中心把该项目包含环评在内的工程咨询业务总包给了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水运中标后,将环评分包给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作报告时抄了湛江市辖下某项目的环评报告,最后在深圳市政府官网上公示的时候,被市民发现报告中“湛江”两个字出现次数太多,抄袭造假事件由此曝出。目前,抄袭确认成立,案件已经进入立案处罚阶段。
01这事儿闹大了
环评抄袭是行业通病,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业内界外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了,官方态度也长期淡漠视之,更何况这次事件中的相关机构是国家机构和老牌国企,按照惯例,最终一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从目前的几个现象来看,本次事态发展很严重:
一是,在生态环境部4月15日召开的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一事件的定性是“性质十分恶劣”,并且已经责成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权威官媒均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cctv的《东方时空》作了专题报导,对相关进展表示还要持续关注;
三是,广东深圳省市联合调查组,已将案件推进到了立案处罚阶段;
四是,此事件已经引发社会性舆论关注。生态环境部门的表态属于专业权威机构的定调,无可置疑、无可辩驳;央视等核心官媒的一致报道,表明了事态的轻重程度、也定了舆论的调子;省市联合调查按照惯例是针对大事、急事的;而社会性舆论的力量则决定了此事不能控制在局部范围解决了。
所以,这事儿不可能简单处理了。
02 是小失误还是恶劣行为?
对此事件,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评论这届市民水平不低、且眼尖,有人嘲讽做环评的人太过粗心,当然更多的是谴责环评机构的恶劣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声音值得注意。事件引发一连窜反应后,有一部分环评业内人士认为:
“环评报告的定性部分内容的抄袭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抄错名字也没多大事儿,这只是一个公式稿,没有进入任何行政审批程序。”
“一个在匆忙间犯下的小错误,原是可以饶恕和改正的。现在的处罚和舆论过于严重。”
也有网友猜测,“肯定是业主逼着两天出报告,才导致忙中出错的。”
言语中,可以看出环评从业者对同行犯错而被舆论重击的同理心,但是同时也反映出了抄袭在环评行业中的深远和广泛。
在情理上,这些声音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法理上,说不通。
在业内来讲,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灰色操作的小失误,但是在法理法规上、在社会看来,这就是一次恶劣行为漏出的马脚,无可辩驳。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种行为到底是环评从业者眼中的惯有小失误,还是社会各界认为的恶劣行为,而在于环评制度长期陪跑的尴尬处境。
一直以来,环评制度在很多时候有其名无其实,而环保报告也就成了一个摆设,作用也就是走走过场,除了关键的几页,其余的一般都是照抄。
不受重视导致了环评行业的种种乱象,而抄袭是其中最不足道者,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03 为何这次要“当真”?
正如很多环评从业者所言,一直以来这不都是小事儿嘛,为何这次“当真”了?
乱象不可能永远不整治,灰色地带不可能一直灰着。在环保大环境不断向好发展的大趋势下,这些问题要到头了。
不妨回过头来把十八大、十九大以来环保各方面的变化捋一捋。
在政策方面,“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出台,都是大动作;在法规方面,环保法修订、环保税法落地、环评法两次修正等,环保法规进一步完善;执法方面,一大批落后产能淘汰升级,一系列重大环境案件被处理;在职权方面,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扩大提升;在用人理念方面,生态环境系官员主政地方成为导向……
凡此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整个环保体系在快速全面升级强化,环评作为其中重要板块,岂能不抓?
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于11月开始施行。
自《办法》施行以来,全国已有25家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信用管理措施。
今年3月,尽管是在疫情复工的特殊时期,环境部仍然公开通报了一批环评文件复核工作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4月又通报了信用平台发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动作频繁,剑指环评乱象。
而本次环评抄袭事件恰好撞在了枪口上,怎能不当真?
标题:这事儿闹大了——环评领域正在迎来一场风暴!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2321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