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军分析污泥政策与技术的发展与瓶颈
本篇文章1504字,读完约4分钟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原文指出,“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泥处理处置规模计划为518万吨/年。但现在,“十二五”已经过半,污泥处理处置过程并未如预期进行,稳定化处理仍不充分,大部分技术路线仍有争议,已投产项目受到多方质疑。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9月13日,国家环保技术管理与评价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在“2013年(第五届)上海水产业热点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污泥处理处置政策与技术的发展与瓶颈”的主题演讲,这可能会找到污泥处理处置产业的症结所在。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价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作了主旨发言
政策基本明确,有两项争议悬而未决
从2000年到2002年,先后发布了两个对污泥行业极其重要的文件,即《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出台了十多项与污泥相关的政策、文件、标准和技术指南。王凯军认为,中国关于污泥的技术准则和标准基本上是健全的,很明显,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应该以减少、稳定和无害为目标。最后,处理后的污泥将在自然环境中处置或再利用,以达到长期稳定和不影响生态环境的目标。但是,王凯军也指出,在制定技术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争议。
一是污泥农业利用和土地利用。由于污泥农业涉及环境保护部、建设部和农业部,且三个主管部门意见不一,现行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王凯军介绍说,在农业和土地使用问题上,为了考虑到所有各方的关切,规定鼓励土地使用除农业以外的污泥,并限制将污泥用于农业。
第二,关于配煤的相关政策。据王凯军称,关于污泥的技术政策和最佳可得技术也谈到鼓励协同焚烧,这引起了很多争议。特别是在相关部委提出对含污泥生活垃圾焚烧实行补贴政策后,许多单位从事污泥发电,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争议。
厌氧消化需要完全市场化
厌氧消化作为一项被世界公认的优秀技术,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推广却很少。王凯军也分析并介绍了原因。污泥厌氧消化不是一项新技术,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0万家污水处理厂使用这种技术处理污泥。王凯军介绍,我国已基本掌握厌氧消化技术,大型消化池和卵形消化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上海白龙港和武汉金井滩是亚洲最大的项目。此外,还掌握了高浓度厌氧发酵、新材料(设备)的应用以及水、热等高技术要求的技术。
然而,厌氧消化技术在城市污泥处理领域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王凯军表示,运行稳定性差、项目管理水平低是城市污泥消化项目的现状。他指出,要走出这一瓶颈,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只有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才能促进厌氧消化技术在污泥处理领域的发展。
污泥堆肥技术路线应考虑物流链
工业上污泥的最终目的地是还田,因此污泥堆肥(农业用途)是一条不可避免的技术路线,但是没有好的方法将“堆积的肥料”还田。王凯军说,对于污泥农用的方式,中国不应该盲目向欧美学习。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900亩,中国约为4.5亩。耕作方法完全不同。污泥肥料的使用有一个物流链,包括污泥。储存、转运、分散等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物流链,污泥土地利用就是一句空.话
此外,鉴于污泥肥料的推广,王凯军认为应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产业形成,并通过制定一些供给导向政策刺激污泥肥料的市场需求。
最后,王凯军得出结论,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长期以来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技术界的集体缺位和失职造成的,污泥处理和处置必须被视为污水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必要加强标准的可操作性,简化污泥稳定化的评估;最后,我们应该避免市场上“恶钱驱逐好钱”的现象,不要把污泥高倩脱水作为最终处置手段。
标题:王凯军分析污泥政策与技术的发展与瓶颈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043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