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筑牢太湖水质安全防线
本篇文章5663字,读完约14分钟
“那时,大约3天左右,自来水是臭的,既不能喝也不能洗澡。”回忆五年前的水危机,江苏无锡市民陈至今记忆犹新。他打开水龙头,拿了一杯自来水给记者。“在过去的两年里,自来水的水质已经好多了,漂白粉的味道也差不多消失了。”
对于已经爆发太湖蓝藻的江苏省来说,如何在保证太湖流域水质稳定和改善的同时,应对不时出现的“污染萌芽”?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建立了太湖流域水质异常波动的快速处理机制,发挥了‘指挥中心’的作用,统筹内部管理、监测和执法,化解了短期污染风险,从而达到了长期管理的目的。”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流域处处长陈志朋告诉记者。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通过太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共捕获了太湖流域34条河流39个断面的88次水质异常波动。江苏省环保部门在收到监测部门提交的各类报告后,根据预警信息,采取了通知周边省份环保部门、检查污染企业、约谈地方政府等措施。,并尽快处理水质异常波动,有效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
水质监测和控制实现全覆盖
构筑水质安全的“铁墙”
如何全面、快速掌握太湖流域的水质状况,已成为江苏省环保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借鉴太湖蓝藻事件,从2009年开始,按照“高标准、全覆盖、最先进”的要求,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规划》,确定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可分为“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和“太湖蓝藻预警监测系统建设”两个部分。
不久,水质自动监测工程在太湖流域迅速推广。
江苏省首先启动了40个省市枢纽和重点考区站的建设。根据规划和科研报告审批要求、先进性、实用性和稳定性原则以及太湖流域水质特点,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配备常规水质五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总有机碳和流量等相关分析功能。
40个站点的建设实现了对江苏省主要入出境河流水环境的动态监测,既区分了区域水污染责任,又兼顾了生态补偿和国家评估的需要。
江苏省除了建设40个省市交汇点和重点检测断面站外,还在国家控制区、市界区、入湖出湖河段和巡查断面建设了5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其中包括12条河流窄、流量小、污染纠纷频发的重要支流,实现了水质监测和控制的全覆盖。
无锡水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蓝藻,蓝藻预警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江苏省建立了水质监测系统,建立了3个饮用水源预警站和10个浮标站,以获取长期、连续、动态的水质监测数据,监测湖泊水质和蓝藻的生长变化,为供水安全提供预测。
一旦湖面出现蓝藻集中的危险,水质自动监测站网将立即发出警报,蓝藻打捞船将立即赶赴藻区,及时“包围”蓝藻。
但是,三个饮用水源预警站和10个浮标站的有机结合,推进了太湖水质异常捕捉的关口,形成了2 km ~3 km供水区域的实时预报,为水质安全预警、早期检测和采取措施应对水质异常构筑了坚实的“铁壁”。
为了推动太湖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真正武装到牙齿,2009年,江苏省还购置了自动监测巡逻车和巡逻艇,配备了许多先进的监测仪器,相当于水陆移动自动站和移动实验室。一方面,它弥补了固定站的不足,更好地澄清了入湖污染物总量,解决了跨流域污染纠纷;另一方面,将质量控制与自动站进行比较,快速有效地对蓝藻进行监测、预警和预测。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水质自动站112个,水源预警自动站3个,湖泊浮标站10个,应急监测船3艘,监测车12辆,覆盖了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省市交汇段、国家控制段、主要入湖和出湖河流、饮用水源等重要位置。
省市县三级联动快速反应
水质异常波动的早期处理
当自动监控系统获得有价值的数据时,如何在“刀片”中使用?
通过对江苏省的总结和分析,发现水污染事件往往始于河流关键节点的水质异常波动。如果掌握了水质异常波动的重要特征,就可以尽早解决水质异常波动,从而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
2010年,江苏省环保厅开始探索并努力发挥技术优势,整合内部管理、监控和执法力量,形成水质异常波动快速处理机制。
2011年,水质异常波动快速处理机制正式实施。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本着及时高效的原则,建立了水质异常调查处理三级联络系统,完善了水质异常分类处理流程。要求立即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开展污染源调查和加密监测,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如何传播水质异常波动?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在获得水质异常波动信息后,将通过短信或信息快递的方式将水质异常波动信息发送给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流域管理部门和苏南环境监测中心的主要领导。事故现场和下游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员。”陈志朋说。
据了解,当跨省断面出现异常时,江苏省环保厅将及时向上游省份提供相关数据,以便他们掌握更详细的数据,共同合作,有效避免污染事件的发生。
2010年的某一天,江苏省自动监测系统突然发出报警信号,显示苏皖交界处水质中氨氮指标突然异常波动,氨氮指标最高超过三级地表水30多倍。江苏省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安徽省报告了异常情况,并向环境保护部华东监督中心报告了相关情况。
同时,要求省界断面附近的地方环保部门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并提醒下游水产养殖等敏感区域暂停取水,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随后,两地环保部门就这一情况进行了协调和交流。江苏省苏南环境保护监督中心动员所有执法人员控制苏皖交界的河岸,密切关注水质异常波动趋势。
根据江苏省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安徽省立即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在江苏省毗邻的一个乡镇,一些企业直接排放高浓度废水,造成了水质异常波动。安徽省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限期关闭和整顿一批环保“欠账”排污企业。
_baidu_page_break_tag_水质波动折射区域环境问题
通知当地政府加大整改力度
一些河流水质的短期异常波动反映了一个地方典型而普遍的环境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落实地方政府的污染控制责任,促进流域水质系统的改善,是近年来江苏省环保部门考虑的重点。
今年4月21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流域处突然收到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编发的紧急监测快报和短信通知,反映出通济河资阳大桥段氨氮和总磷浓度飙升。
江苏省环保厅接到报警信息后,立即进行指挥和协调,启动水质异常波动响应程序,并迅速将断面污染相关事宜传达给上下游地方政府和苏南环保监管中心,要求上下游地方环保部门迅速开展调查,并立即派人到现场。
经调查,检查人员发现,通济河资阳大桥段位于镇江丹徒与常州金坛交界处,水流方向为由北向南,即丹徒流入金坛。经分析可知,影响该段水质的上游河流为通济河紫阳桥以上的丹徒段;第二,香草河。发现在水质波动过程中,两个河段都有高浓度氨氮污水团排放。
检查人员对沿江13个污染源进行了检查,最终发现氨氮浓度飙升的主要污染源是丹阳市鄢陵镇兴工黄姑庄养猪场和江苏苏丹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然而,丹徒融冰盐源区水利站将内河积累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同济河,这是造成同济河紫阳桥段水质飙升的第二大原因。随后,经过整改,通济河资阳大桥段氨氮浓度趋于正常。
5月16日,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平台监测数据显示,4月21日以后,镇江丹阳市与常州金坛市交界处的通济河紫阳大桥段氨氮浓度再次升高,氨氮浓度达到39.1毫克/升..经调查,确认水质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丹阳市雁翎镇北港河疏浚过程中,约1000吨高浓度氨氮废水从北港河排入通济河紫阳桥段,导致该段氨氮浓度飙升。
针对通济河紫阳大桥段水质持续异常波动的情况,江苏省环保厅向丹阳市政府报告了相关情况,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和时限。
江苏省规定,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处理水质异常波动的路段,确保其尽快恢复正常。
此外,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将动态跟踪各连接段的水质变化。对于水质异常的结合段,将通知责任县(市、区)人民政府,并在一个月内查明原因,整改到位并给予反馈;如果交接断面出现两次水质异常,约谈责任县(市、区)人民政府相关责任人,实施挂牌监管;访谈结束后,如果水质仍有异常,责任县(市、区)需经地区批准。
改善流域水质,解决污染纠纷
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自建立水质异常波动快速处理机制以来,江苏省、市、县各级环保部门每天都对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进行监测。针对水质异常情况,江苏省环保部门及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市县进行了通报,在许多环境污染事故中发挥了重要的预警作用。
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已经向周边省份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了10多个周期的信息,调查了30多家污染企业,核实了13个污染源,并对地方政府进行了三次约谈和通报。通过预警信息的提交和处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河段的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
今年1月29日,镇江丹阳与常州武进交界处的泥煤河泥煤桥断面氨氮和总磷浓度飙升,氨氮浓度达到19.9毫克/升,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9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根据监测情况编制报告,并及时以短信报警和紧急快递的形式上报江苏省环保厅。
江苏省环保厅接到报告后,立即将信息传达给丹阳市环保局和常州市环保局,并安排苏南环保监督中心的检查员到现场组织、监督和指导丹阳市和常州市环保部门迅速对超标原因进行追溯调查。
经过一天的调查,基本上发现断面的水质由于断面上游的无污染控制设施中的两个养猪场的未经处理的牲畜粪便和尿液的间歇直接排放而恶化。针对事故原因,苏南环保监督中心提出了相关处理要求,并暂时切断了排放源。经过治理,泥炭桥断面水质由以往常年劣于ⅳ类恢复到ⅲ~ⅳ类水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那么这种水质异常波动每次都很大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小的波动."陈志朋表示,这种对水质异常波动的紧急处理可以避免水质进一步恶化和污染纠纷带来的短期影响,并将环境污染危害扼杀在摇篮中;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建立长期的水污染防治机制,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解决区域环境问题。"
今年4月的某一天,丹阳、金坛、溧阳的丹金利卡河断面总磷数据间歇性超标。
因此,金坛市环保局对沿线干流及支流进行了监测,未发现总磷异常断面。然而,在对沿海污染源的调查中,监测人员发现,高浓度的含磷污水储存在金坛迪达复合肥制造有限公司南侧的池塘中,该池塘位于丹金里漕河的一条支流上。初步判断是由于暴雨导致污水外溢,导致别桥断面总磷飙升。
金坛市环保局查明原因后,责令金坛市迪达复合肥制造有限公司停产整顿,对超标排放行为进行记录,并加强横断面检查,防止超标排放再次发生。
建立联合防控监管平台
有效保障太湖环境安全
苏南环境保护监督中心作为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派出的区域性监督机构,在水质异常波动调查处理机制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苏南环境保护监督中心主任程维告诉记者,苏南环境保护监督中心是水质异常波动原因的调查者,是实施整改的监督者,是太湖流域数万个排污单位的监督者,以确保一方的安全。
苏南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企业众多,排污量巨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对执法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南环保监督中心只有10个人,光靠这10个人是不容易检查的。只有建立联合防控体系,才能有效监管这一“特殊”区域。
王宇河作为太湖流域的骨干河道,在保证太湖枯水期和盛夏水质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输水过程中,水质波动时有发生。
“王宇流域行政单位众多,西岸支流纵横交错,水系流向复杂多变。很难调查水质波动的原因。调水期间王宇河水质的波动已成为太湖治理的一个难点。”程维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专门建立了流域环境监测联合防控平台和指挥系统,能够统筹兼顾,统筹协调,快速有效地应对水质波动事件。
首先,王宇河联合防治综合监管体系已经形成。明确王宇流域环境监测联合防控的牵头单位和相关协作单位,赋予牵头单位在王宇水质异常期间统一调度、统一监测、统一调查、统一处置、统一报告的管理权限,形成完整、及时、高效的平台体系。
其次,完善水质异常期间监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体系。显然,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是发布监测信息的约束单位。当数据异常时,通过短信或快递邮件迅速通知相关领导和联系人;当地环保部门发现异常数据时,应在第一时间向省环境监测中心和领导部门报告,以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水质波动情况,在最有利的时间进行原因调查。
三是充分整合地方环保力量,形成快速调查处理机制。在王宇调水水质异常期间,处置牵头单位将进行统一调度。除指定地方环保部门为责任主体外,还可以采取交叉执法和联合执法的方式,对本地区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相互调查,形成共同治理污染的合力,解决过去的推诿、互不信任和数据争斗现象,形成有利于流域监管机制良性循环的局面。
第四,及时获取王宇调水的水文信息,在调水过程中提前进行监测、预警和应急预防。掌握调水的方式、时间、水量和持续时间,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到调水受影响的区域,便于提前进行当地监测、预警和应急预防,也便于事后追溯。
五是加强水质异常事件的分析和咨询。深入探究事件原因,科学预测变化趋势,总结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得失,通报处置结果反馈,持续改进调查处置程序和类似事件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水质波动频率。
今年7月27日,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流域处接到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短信通知,反映位于无锡市锡山区与苏州市常熟市交界处的王宇河张桥、西昌桥河段氨氮浓度自7月26日4: 00起出现异常上升。
江苏省环保厅接到水质异常预警信息后,根据王宇流域环境监管联合防控机制,责成苏南环境保护监管中心立即启动应对程序,通知上下游地方环保部门迅速调查原因,并立即派检查员到常熟市和西山区查找并确认事故原因。
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该地区7月初雨量较多。由于排水的需要,在7月24日之前,河闸排到了长江。随着王宇河排水水位下降,张家港河、西贝运河等支流积累的高氨氮河水失去了顶撑,进入王宇河闸至张桥段,随着河闸的开启,改变了流向,依次通过张桥和西昌桥,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处置后,自7月27日16: 00起,两段氨氮浓度已回落至正常水平。检查人员要求两地环保部门密切关注调水期间的水质,加强沿海污染源的监管,确保调水期间的水质安全。
标题:江苏筑牢太湖水质安全防线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206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龙江环保:污泥项目运营能力居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