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何在?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何在?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4-03 16:36:17阅读:

本篇文章4831字,读完约12分钟

在《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指引下,中日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节能环保将成为新的合作领域。

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同点在于环境共同利益和环境经贸合作。节能环保不仅是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也是区域合作的机遇。

通过环境领域的经贸合作,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将逐步深化,实现从贸易到投资的跨越。

■记者李鹏

2007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了《关于促进环境与能源领域合作的联合公报》。这是对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两国政府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的完善和深化。

12月28日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在12月2日的第一次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中基本确定。在第一次高规格、内容广泛、交流深入的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中,“节能环保合作”是仅次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议题,优先于知识产权、经贸、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议题。

由于“福田在这里,幸福在这里”的民间热情,中日关系正处于不断升温、升温的发展过程中,从“破冰”到“融冰”再到“迎春”。在上述《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指引下,中日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节能环保将成为新的合作领域。那么,中日两国在节能和环保合作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环境共同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关系的新阶段应该在2006年开始。今年10月8日至9日,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了中国。在这次被称为中日关系“破冰”之旅的访问中,中日两国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

2006年5月,在时任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的积极推动下,首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东京举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日本经济产业省签署了《促进中日节能合作意向书》,同意加强双方在节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是建立节能政策对话机制和培养节能人才。2006年12月16日,在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能源部长会议期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日本经济产业省同意开展中日节能环保业务示范项目合作。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中日两国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联合声明》,阐明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并表示愿意在具体合作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

2007年9月,双方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来自中日两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协会的近1000名代表出席了论坛。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为中日政府-人民一体化合作体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论坛推进节能环保业务示范项目,交流节能环保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加强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中日节能环保论坛代表团已完成十余项考察活动,并签署了多份合作意向书。

“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和防止气候变暖的最经济手段。推进节能是解决能源、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三大问题的关键。”在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说。

节能更符合中国的利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也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6年初,中国政府制定了有约束力的节能减排目标,即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降低10%。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规划》,不仅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还提出了中国在一些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国际合作的需要。

“日本是一个资源小国。石油危机后,它将节能对策列为国家战略。因此,在过去的30年里,能源效率提高了37%,而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石油消费下降了8%。作为一个资源小国,日本为可持续发展绞尽脑汁。这与资源丰富的中国不同。然而,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进口国。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经验将对中国有足够的参考价值。”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梓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进行了分析。

任何到过日本的人都会对日本清澈的海水和蔚蓝的天空留下深刻的记忆。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拥有过剩的制造能力。在中国制造业崛起之前,日本早就扮演了今天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与此同时,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环境整治的严厉程度。除了严格的国家环境立法和强烈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外,日本的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实力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今天,日本拥有一流的汽车制造技术,也是去油最彻底的国家。

21世纪以来,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中国和日本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消费国。两国在能源领域有许多共同利益,而且互补性很强。在节能环保合作领域,中日两国在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方面具有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和城市环境管理等领域。

在环境方面,近年来中日两国政府和企业在植树造林、污染控制和排放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合作。大量日本志愿者赴中国开展沙漠绿化活动,双方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也开始了。在12月28日的“联合公报”中,中国和日本同意“两国在林业方面的合作,包括植树造林和可持续森林管理,应进一步加强。”推动落实朱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环保产业的合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早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只是在污染结束时才进行处理。现在是大环境保护的概念。环保和节能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段宁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中国和日本正处于或已经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日本过去一直苦恼和克服的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正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最重要领域。”日本工业和经济大臣甘利明的态度可以说是坦率的。

事实上,中日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合作起步很早。日本政府通过无偿援助和日元贷款的方式,支持了中国的一些节能和环保项目。环保项目在日本对华贷款中占很大比例。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和日本签署了30个环保项目,协议金额为2914亿日元,约占同期日元贷款总额的44%。这些贷款已用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跨境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等具体项目,成为合作的典范。目前,中日友好环保中心、日本对外贸易组织、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署、日中经济协会等承担了具体的平台功能。

技术合作将是目前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主要内容。经过多次沟通,12月28日的《联合公报》确定了具体的合作领域,如“关于减少污染及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效应的合作研究和示范项目”、“促进关于沙尘暴、二氧化硫和其他相关问题的联合研究,以及促进该区域的大气环境管理。”

在此次访华期间,福田康夫计划向中国提议设立一个总额为18亿美元的联合环境保护基金,以加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这被认为是两国节能环保合作的最大阶段性成果。

据我们的记者报道,这个联合环保基金计划向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它们建立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设施。两国将各出资9亿美元。对日本来说,这将取代将于2008年到期的日元官方发展援助贷款。以“后政府发展援助”的形式,将形成日本参与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力量,并借此机会吸引和酝酿更大的商机。对中国来说,承担18亿美元(9亿美元)的一半将是一个新的任务。

环境经贸合作

2007年11月,记者前往太湖流域的常州市进行调查和采访。在常州,记者看到了一艘超声波杀蓝藻船。这艘船是从日本进口的,在5月底解决太湖蓝藻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船通过专门的收集槽收集水体中的蓝藻,然后通过超声波破碎的方法杀死蓝藻,同时也可以使蓝藻在水中沉淀,从而改善江河湖泊的水环境。

当时,碰巧日本环境厅顾问、日本NS-30研究所顾问熊俊·长岛到常州考察。他说,江苏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在长江健康水域收集微生物,用自己的力量培养太湖微生物的活力,净化水质。该项目是江苏省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该专利技术将在常州企业中产业化。

江苏省宜兴市(无锡市下的一个县级市)中日环保3r(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工业村已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建成,并取得初步成效。该项目直接来源于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大战略。宜兴市、川崎市和日本工业机械协会环境安装部共同推动了该项目的实施。

宜兴市环保科技园办公室主任赵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园内日立宜兴公司生产的自吸式螺旋曝气机已被多家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他说:“川崎市是日本的高科技工业城市。全市有200多个it、电子、机械、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发机构,尤其是环境科技研究。它是日本著名的环保城市。”

环保产业的产品比较特殊,所以很难提前进入市场,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走上正轨。由于节能环保企业的设备制造门槛不高,最重要的技术集中在操作、维护和管理上,这是日本企业的强项。

2007年4月12日,首届日中双边部长级能源政策对话在东京举行,双方签署了《日中节能环保企业示范项目备忘录》。为推动业务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双方决定在“日中双边部长级能源政策对话”框架下,成立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成的“日中节能环保业务示范项目推进委员会”。据有关人士透露,推进委员会的主要目标将是“在数千家中国企业中开展节能诊断(能源审计),对中国企业引进日本先进设备进行可行性调查,并在中日企业之间开展基于业务前提的设备推广。”引进和实施示范项目。”

据记者了解,在日方分三批提出17个候选项目建议书后,目前,上述推进委员会已将15个项目指定为第一批中日节能环保业务示范项目,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在节能诊断、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引进和示范项目四个方面寻求业务合作项目。这是近年来中日之间最大的非官方发展援助合作。

中国节能环保市场有多大?中国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向日本环保产业表示:“目前,中国垃圾堆积总量已达70亿吨,每年将产生近1.5亿吨垃圾。到2005年底,中国仍有约290个城市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投资能力巨大。”

根据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提供的数据,截至2006年,丸红株式会社在中国13个城市的项目运营规模达到9749亿日元,相当于649亿元人民币。浙江巨化公司在中国的cdm项目由丸红牵头,丸红组织日本财团进行运作。

2007年9月,我们的记者应邀参观了中国首钢和新日铁的合资企业。公司采用日本先进的焦炉干熄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干熄焦技术是一项应用于冶金行业的节能技术,它用惰性气体代替水来熄焦,并回收余热发电。首钢焦化厂从日本引进此项技术后,每吨生铁成本降低20元,年余热发电量达到1.5亿千瓦时,效益7500万元。同时,CDQ技术可以节约50万吨水,减少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除首钢外,武钢、济钢等许多钢铁企业都在大力推广CDQ技术。这些项目大多受日本政府委托进行项目调查、技术设计、设计和主要设备制造。

目前,最受各界好评的中日节能环保合作项目是“预防工业公害和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对策”,其具体措施是循环型城市的区域交流。青岛已成为中日合作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与北九州市在生态工业园、环保产业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包括建设“国家环保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雨水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综合利用项目”、“废旧汽车拆解综合利用项目”。

2006年以来,中日环境经贸合作呈现出多层次、深层次的发展趋势。在行业间合作方面,建立了行业间节能环保信息交流机制,多次举办技术和设备展览和介绍,联合开展节能环保领域的研究,制定行业标准。企业间的合作已具体化为合作项目,如钢铁行业的焦炉干熄焦和烧结烟气净化、石油化工行业的炼制和化学转化、煤炭行业的煤层气抽采和综合利用、燃煤电厂烟气净化、建材行业的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生态水泥等。投资和贸易齐头并进。目前,两国企业还计划联合建立节能环保R&D中心或示范项目,并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开展联合研究、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等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标题:中日节能环保合作的共通点何在?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50010.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