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治污未竟难题:“家底不明”顶层设计滞后
本篇文章2349字,读完约6分钟
我国湖泊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水质不断改善。不过佳绩之下治污现实依然严峻,掣肘治理成效的难题仍未根除。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调研巢湖、洞庭湖、太湖以及三峡库区等大型水体治理情况发现,各地在加大湖泊治理投入和加快湖泊治理进程的同时,由于湖泊水问题极为复杂,目前在全国范围仍普遍存在湖泊基础数据不足、技术研究薄弱等困境,制约了湖泊治理成效。
专家建议,全面客观梳理各大湖泊治理得失,加强家底调查、顶层设计、基础研究、技术集成、方案论证等工作,既要避免缺乏系统性“乱开药”,也要克服“九龙治水”吃错药,努力实现科学治水、明白治污。
湖区走访:工程治污生态治污并用
记者在巢湖、洞庭湖等地走访看到,湖区多个生态治污、工程治污项目,有的正在建设,有的投入使用,有的是数万亩的生态湿地项目,有的是初期雨水处理项目,有的是蓝藻打捞清理项目。
《经济参考报》记者沿环巢湖大道行驶看到,湖区内侧的浅滩、湿地一片连着一片。在杭埠河入湖口,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在派河入湖口,有20多亩新培育湿地。“这是今年从中科院南京植物所引进的中山杉,投入50多万,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效果,决定是否扩大种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长蒋大彬说,中山杉耐湿性强,可吸收富营养水体中的氮磷等。
在南淝河入湖口,东侧是滨湖湿地森林公园,西侧是四万多亩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有低矮小树,也有成片芦苇丛。作为巢湖治理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一系列综合治理组合拳的推动下,南淝河水质近期已经连续两月实现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这也是最后一个达标的环巢湖入湖河流。
继续前行,进入肥东县长临河镇内,记者在环湖大道内侧看到“长临河藻水分离站”几个大字。蒋大彬介绍说,环巢湖先后建设派河、中庙和长临河三座藻水分离港;巢湖市、庐江县购置了两艘移动式蓝藻磁捕船;在十五里河、南淝河等曾经水质偏差的入湖河流,建了初期雨水处理项目,有的已投入运营,有的正在施工。
在洞庭湖最大内湖——大通湖,蓝天映衬下,湖面宽广、湖水清澈,轻盈的灰翅湖鸥令这里的美景不输海滨度假胜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力功说,他们在此培养“沉水植被”,用于吸附养殖投饵投肥中大量的磷,解决大通湖磷超标问题,帮助大通湖重新构建生态系统。
治污见效:改善背后现实依旧严峻
记者走访获悉,通过近几年综合治理不断投入,巢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湖泊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治理成效仍不稳固,形势依然严峻。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办公室主任高斌友告诉记者,近八年来合肥投入200多亿元,推进以巢湖生态修复保护为重点的环巢湖工程建设,巢湖水质呈现逐步好转态势,巢湖湖区主要污染物浓度指标持续下降,蓝藻水华初步得到遏制,出湖入江水质保持良好。但是,由于江湖关系复杂和区域经济长期较快发展,河渠水源短缺、河湖水系不畅、城镇污水增长、流域面源积累、湖区蓝藻水华暴发等问题仍突出,水生态修复进程仍显滞后。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南淝河入湖口东侧等地看到,湖水蓝藻漂浮,水浪拍打之处,岸边的石头、土地都染上了一层绿色。记者查阅巢湖水华卫星遥感监测报告显示,近期巢湖蓝藻占湖比大多数是在4%至7%之间,面积约30至50平方公里,属于轻微水华。与去年曾出现过20%以上的占湖比数据相比,今年巢湖蓝藻水华发生的面积、频次大幅减少。
“和去年相比,今年巢湖蓝藻水华明显减少。”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说,这和近年来巢湖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投入、巢湖水质改善有关。蓝藻水华发生主要因为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表现。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面临类似境况。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宏介绍说,近年来,洞庭湖治理成效明显,如洞庭湖非法采砂、非法养殖捕捞等问题基本被禁止,水质明显改善。但是,受到长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协调及重大工程影响,湖区生态恶化,沉水植被不断退化、部分区域已消失,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引发系列生物入侵、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还有湿地资源家底不清、湿地保护与恢复缺乏顶层设计、湿地恢复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等,限制了治理成效。
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江溢告诉记者,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年来,太湖水体水质取得明显好转,氨氮、总氮浓度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然而太湖水体总磷浓度波动并呈上升趋势。2018年,太湖湖体水质氨氮和总氮浓度已达到2020年远期目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接近目标,但总磷浓度仍超出目标74%,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据介绍,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入湖污染物总量远超水体纳污能力,太湖营养过剩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蓝藻水华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太湖蓝藻数量和蓝藻水华最大面积达到近年来最高值。
江溢说,由于太湖氮磷营养盐长期累积,湖体藻型生态已经形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改变。只要气温、光照、风力等外部条件具备,部分湖区仍有蓝藻水华大面积暴发的可能,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北部湖湾、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等仍将是蓝藻水华主要发生水域。
一些大型水库目前也面临面源污染的治理难题。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近年来,库区多措并举,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对丹江口水库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看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县城新建路与渠首大道交叉口,穿城而过的洼鱼河部分河段河水污染严重,散发着阵阵臭味,这条河流汇入老灌河后注入丹江口水库。在洼鱼河水田河交汇处,由于部分生活污水没有被管网收集,河水墨黑。护河员说,由于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部分村庄生活污水未进入管网,下大雨后这些污水才能被冲走。
标题:湖泊治污未竟难题:“家底不明”顶层设计滞后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24667.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