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事务 环保部权重增加
本篇文章1900字,读完约5分钟
环境保护部,内阁的新成员,将在宏观调控的重要决策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据知情人士透露,根据国务院审批的环境保护部“三定”计划,环境保护部将在原环境保护总局的基础上,增设环境监测、总量控制和宣传教育三个新部门,新增人员50人。
据悉,环保部党组将环保部的职责概括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监督执法、公共服务”。
参与宏观调控
在环境保护部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部长级会议上,“参与宏观调控”被写入正式文件并被放在首位。在此之前,环境保护能否有效参与宏观调控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2006年将有更多的对话."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价中心综合业务部主任任敬明介绍。
在2006年5月于广州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领导正式提出,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继土地供应之后的另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但2006年后,这个话题逐渐淡出。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国家经济形势有关,而货币、财税、产业政策等常规宏观调控手段“不是很有效”,更不用说环境保护这种后期调控手段了。
2008年3月,国家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前国家环境保护局被提升为“内阁”。其地位从国务院直属机构转变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参与宏观调控再次成为部里的一个强烈愿望。
“现在我提议,我希望将来能参与其中。”任敬明认为,环境评价,特别是战略环境评价,应该能够参与国家、省和部级的宏观决策,在国家安排经济工作和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时,把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
转换函数
当谈到“三个决定”后具体职责的确定时,一些新的职能使外界对环境保护部寄予厚望,目前“人浮于事”甚至没有权力的局面将会改变。根据“三个定义”计划,环境保护部的职能定位将从过去的执法监督逐步转变为综合管理和执法监督。
然而,环境保护部的一位官员仍然表示,中央政府调控环境的能力很弱,在地方发展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的“话语权”。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环境保护缺乏必要的激励和支持,这往往难以促使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给予同等重视。这种情况将持续很长时间。
记者了解到,之前激烈讨论的环保垂直管理不在计划中。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环境监测系统的垂直管理显得尤为迫切,而且呼声很高。然而,新成立的环境监测司(局)是否表明这一趋势尚未得到官方认可。
此外,一些专家表示,当前“宏观-微观颠倒”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环境保护部的综合管理职能。
所谓“宏观-微观颠倒”,是指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批准计划,这涉及到许多投资项目,其中一些大型项目已经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批准,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地方政府管理宏观规划,中央政府管理微观审批。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据报道,环境保护部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最近起草了一份提案,根据以前的法律法规和“三套”计划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由于涉及财政和人事部门,环境保护部仍在研究和听取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最终方案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杀手锏
“我们的杀手主要是环境评估和地区审批,当然还有绿色金融和税收、绿色证券等。”环境保护部的一名官员告诉本报。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票否决”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即任何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的计划都不会被批准,任何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建设项目都不会实施。
无视环境评估和开展非法项目已多次被环保部门制止。一些学者认为,这已成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任敬明介绍说,这种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为落实国务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要求,国家环保系统对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整顿。
2007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另一个“杀手”——区域审批限制。该局首次停止并限制了对四个行政区(唐山、吕梁、六盘水和莱芜)和四个电力集团(华能、华电、国电和大唐国际)所有建设项目的审批。
“区域审批限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遏制了违法建设投资,过快地抑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比以往任何一次环评都更加明显的效果。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潘岳曾表示,今后应将“区域审批限制”纳入日常环境监管,让体育式的“风暴”成为常规制度,让暂时的“停工”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平台,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据了解,一项专门针对区域审批限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审批限制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区域审批限制”有望制度化。但是,对于环保部门来说,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颁布影响深远。只有这样,环境保护才能参与宏观调控,取得实质性进展。
标题:宏观调控事务 环保部权重增加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8926.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谁是城市水业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