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析、比较与改进
本篇文章2824字,读完约7分钟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逐步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靠近,生态文明理念也日益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要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以保障后续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健性和持续性,还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供相关研究者运用并进行国别对比研究。论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剖析,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回顾评价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与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路径,给出了指标筛选的八项原则,并就现阶段可获取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并构建了指标体系的框架,可以为进一步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析,比较,改进
进入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以什么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模式呢?生态文明是首选。生态文明建设由中国倡导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仅可以定性描述,还可以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进而进行国际对比。用什么指标体系、模型和评价工具来评价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水平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从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入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中需要完善的问题;通过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的回顾与分析,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以便为相关决策奠定科学基础。
1 我国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实施,既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其内涵的解释见仁见智。生态反映自然存在状态,文明反映社会进步程度,生态文明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状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换言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已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定位于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重点是环境保护;因为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生态文明中的“文明”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好坏程度”;如果拓展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难免与“五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重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更准确的表述应为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表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目标任务有没有实现,老百姓在生态环境改善上的获得感怎样,需一把尺子来衡量、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均要求建立能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列出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2016年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列入改革工作要点和党内法规制定计划,说明这项工作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
换言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考核,既要看产出增加,又要看消耗降低;既要看经济效益,又要看环境效益;既要看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质量,以起到对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指挥棒作用,从而激发各级政府部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
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剖析及其结果评价
为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2月22日联合印发了《办法》。据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共同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提供依据。
2.1 评价指标体系剖析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含考核目标体系中的主要目标,覆盖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共56项。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生成绿色发展指数,以动态衡量地方每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侧重于工作引导。
考核目标体系,以“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为主,体现少而精原则,使考核工作更加聚焦。在目标设计上,按涵盖重点领域和目标不重复、可分解、有数据支撑的原则,包括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评价结果、公众满意程度、生态环境事件等5方面,23项考核目标;在目标赋分上,对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目标赋予了较高分值,对约束性、部署性等目标依据其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分值;在目标得分上,体现“奖罚分明”、“适度偏严”,对超额完成目标的地区按超额比例加分,对3项约束性目标未完成的地区考核等级直接确定为不合格[2]。
对该项指标体系的分析发现,其中的指标太多与核心指标缺乏并存,缺乏一个结论性的评价指标。具体而言,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还是绿色发展指标,均含有数量众多的指标。例如,绿色发展指标中的基础性指标主要有:一级指标中的第一项资源利用,仅有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和耕地保有量等三项;第三项环境质量指标中,有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两项;第四项生态保护指标中,有森林蓄积量、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海洋保护区面积三项。即56项二级指标中,只有8项是基础性数据,其他指标均需要计算得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降低等,可由分子分母计算得出;资源产出率则需要复杂的计算。因为自然资源种类较多,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等。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原来不知用途的资源逐渐被发现并加以利用,资源种类会不断增加。即计算资源产出率不是一般研究团队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类似地,第七项公众满意度,也要做大量的访谈并经过数据处理才能得出。再如gdp,虽然研究人员可从国家或地方统计年鉴中直接查出,但无论是生产法、收入法或支出法,都需要专业人员在大量计算基础上得出。简言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绝不是一个只含56项指标的指标体系。
标题: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评析、比较与改进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2522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