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大咖聚焦中国环境治理:绿色发展成根本之策
本篇文章1650字,读完约4分钟
11月4日,“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网记者张艳玲摄
“中国经济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增长,转型要转向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根本之策。”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理事长王玉庆4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上表示。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理事长王玉庆致辞。中国网记者张艳玲摄
绿色发展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根本之策
王玉庆在致辞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为环保工作指明方向,绿色发展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根本之策。中国经济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增长。转型要转向绿色发展,需转变观念,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绿色技术研发。
“要正确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对环境经济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和生态承载力之上,经济系统应视为环境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王玉庆认为,要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上明确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和公益性,通过合理定价、税收、生态补偿等经济刺激手段,让资源环境成为市场要素,提高资源能源转化率,降低消耗,促进污染治理,减少排污。
王玉庆强调,绿色技术研发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努力成为绿色基础创新领跑者。“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绿色采购政策。在财税金融方面扶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良好融资环境和清晰、长期、可信赖的公平、规范、法治化的市场环境。政府推广新技术应以降低环境污染作为考核指标。”
王玉庆呼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通过工艺、管理创新和成功商业运作,使新技术变成市场畅销产品。同时组织治理绿色发展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广节能标识和环境标志。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致辞。中国网记者张艳玲摄
补齐环保和绿色发展短板国企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表示,为建设美丽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应带头落实中央决策,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短板。带头加强风险防控,不碰环保红线。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在环境治理中提供更多技术资金支持。带头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
“近几年很多央企成立环保公司,这不仅是看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更是投身环保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表现。”赵华林表示,希望央企能发挥资源、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大环境科技研发投入,多出成果,为地方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智慧。
中信集团副总经理蔡希良发言。中国网记者张艳玲摄
中信集团副总经理蔡希良认为,目前环保项目执行周期长,政府和企业面临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问题。要缓解这些难题,必须创造多元商业模式,明确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间的分工,把各方利益统筹协调好,实现共赢。此外,还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作主旨报告。中国网记者张艳玲摄
我国垃圾存量60亿吨水安全问题也靠绿色发展
我国是个严重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少,600个城市中400个城市缺水,另外,水污染严重。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认为,我国水安全问题要通过绿色发展之路解决,要创新,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推动水环境长效治理。坚决贯彻水十条,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广河长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开源节流,创建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量足充盈。开展污染防治,确保源洁流清。
他建议,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水质监管系统,为执行河长制提供参考。创新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建立突发饮用水保障体系和深度处理水厂,实现水厂能源自给,采用物理净化工艺,实现水源、资源、能源回收再利用,深度处理饮用水。加强新型膜分离机理研究和纳米技术适用性研究。“保障饮用水安全,既需大众参与,更需万众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气候、管理、城市化等多因素叠加,造成城市水环境问题复杂而特殊。
标题:环保大咖聚焦中国环境治理:绿色发展成根本之策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084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