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行业新宠“工业废水零排放”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本篇文章1896字,读完约5分钟
近年来,由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上游势力强大的大企业都在如火如荼地玩资本游戏,头脑敏锐的中小企业想获得一席之地都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在结束快速、粗放的扩张模式后,现有业务领域的精细化专业化已经成为水处理企业“后发展时代”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工业废水零排放被推到了前沿,特别是今年年初,随着华能长兴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项目的实施,北京沃特尔水技术公司成为第一家获得“世界年度最佳工业水处理项目奖”的中国环保工程公司。我们真的为这种狂热的“零排放”做好准备了吗?
零废液与零废物
什么是工业废水零排放?这个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很容易模糊。目前,国家标准gb /t21534-2008《工业节水术语》明确定义了这一概念,将零排放定义为“企业或主体单位的生产用水系统实现无工业废水排放”,但这一定义不够准确。国内对此的理解分为两组——废液零排放和废物零排放。如果你用英语来表达零液体排放,它更被认为是零废液排放。
我们痴迷于概念的原因是单词之间的差异是千里之外的。当前零排放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工业废水中的溶解物质结晶,然后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再用于生产或其他目的。至于另一种副产品废渣,根据对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而不同。关注废渣并不重要。与普通方法相比,废液零排放可以减少水的消耗。然而,如果“零排放”只是转移污染,那么“零排放”是否值得庆幸就值得怀疑了。
废渣在哪里?
不管是零废液还是零废物,没有废液是常见的。处理后的水回收后,影响回收的成分自然会出现在废渣中。除了可直接回收的成分外,废渣的常用处理方法有蒸发池和填埋。但不管哪一种实际上都不是终端处理方法。
虽然填埋仍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流方法,但显然是一种对环境效益要求较高的“零排放”处理技术,如果只达到这一步,就不是整个过程。由于零排放工艺的废渣溶解性强,在填埋过程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例如,煤化工的副产品杂盐,由于其成分复杂,产量巨大,被作为危险废物处理,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危险废物处理中心。
国内成功经验中也有很多废液提盐回用的案例,如内蒙古乌海能源孟茜煤化工公司每年生产混合盐产品2660吨。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废渣的处理问题,还可以直接带来效益,可以弥补零排放处理设备成本高带来的经济顾虑。
这既困难又昂贵
抛开对废渣处理的批评,简单地处理零排放的废液是不容易的。工业废水浓度高、成分复杂、进水不稳定,一直是难以处理的问题。作为零排放的“终极老板”,苛刻的要求也给处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处理难度的增加也意味着处理过程中能耗的增加。这也给零排放的必要性打上了问号。
除了技术难度,零排放处理的高成本也是最关键的限制因素之一。无论是传统的蒸发结晶还是流行的正向渗透或纳滤技术,成本都很高。另外,由于零排放的高标准,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处理,这必然会增加处理成本。
国际经验的启示
尽管实现零排放非常困难,但近年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有许多成功的项目。20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废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美国提出了零排放的要求,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零排放政策和法规。澳大利亚第一个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也因该政策而得以实施。可以看出,零排放政策的导向作用非常突出。
此外,上述国家更好的水和污水收费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也增强了零排放的经济力量。在经常因水环境受到批评的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下属的中央污染控制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污染企业零排放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指导文件,从而为大规模推广零排放保驾护航。
然而,在中国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它并没有为工业废水的零排放提供足够强的保证。加上工业水价低、排污费高、监管体制不完善,企业积极实现零排放的动力远远不够。在政策保障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他们不应该盲目追求零排放,而是经济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在中国,零排放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实施的条件,也不适合作为一刀切的标准,更多的是企业出于企业责任或需求的自发行为。
大胆尝试,谨慎推广
2016年第二届全国工业废水零排放高端论坛的主题也反映出零排放并不是中国目前最迫切的需求。追求更高效、更经济的污水处理是符合国情的药方。零排放是先锋水处理企业为达到更高的环境标准而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大胆尝试,值得肯定。除了上面提到的华能长兴电厂,中国也有很多零排放的成功实践,这也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工业废水的零排放还远没有达到狂热的地步。企业用户和相关企业也需要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保持冷静,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认真开展零排放实践,不要盲目追求零排放的金字招牌,不要让工业废水零排放成为一场概念游戏。
标题:水处理行业新宠“工业废水零排放” 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333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