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及海绵城市治理情况
本篇文章3896字,读完约10分钟
2016年4月13-15日,第十一届水处理行业热点技术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成功举办。本文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研究员曹女士的讲话。
现状
截至2015年底,全国城市和88%的县城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4亿立方米/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左右。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11亿立方米(见图1)。中国水污染防治四个五年规划已经完成,污染物总量控制、节能减排、城市污水处理实现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然而,人们对周围水环境的感受与上述成就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又黑又臭的水体是民生和人心的痛。
图1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现状
黑臭水处理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
国务院在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时,强调应将黑臭水处理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如前所述,黑臭水体涉及源头控制和污染拦截、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海绵城市当然涉及所有方面,包括资源减少、过程控制和系统治理(见图2)。这些任务与面向问题和面向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增加一些绿色植物和雨水的渗透,而且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城市排水内涝、黑臭水体整治等。有必要将建筑社区和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耗功能与地下管道走廊的建设结合起来(见图3)。
图2黑色和有气味的水体与海绵城市建设
图3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从整体上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对于黑色和有异味的水体,也应提倡区域综合治理。当然,更重要的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对黑臭水体进行系统化处理,以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水,黑臭水体不出现,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
黑臭水体的治理目标
《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整治黑臭水体的目标:到2015年底,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水体调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时限。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的河道水面无大型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非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到2020年底,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将整体消除。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负责整治黑臭水体的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发展部与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和农业部一起负责指导和监督实施工作。
黑臭水整治工作流程
黑色和有气味的水修复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首先,市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的黑臭水逐一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意见。其次,根据调查和公众评议结果,确定黑臭水体名单和总体整治方案(包括年度整治方案),并建立长效机制。第三,根据黑臭水体整治总体规划,委托专业机构对每个黑臭水体逐一编制整治方案,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示范和项目实施。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评估计划的全过程跟踪实施进度,并适时进行公众意见征询。委托地方政府或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对各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公布的黑臭水体名单、总体整治计划和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当地政府定期(每季度或每六个月)公布水体整治效果,并按照已建立的长效机制对水体进行日常维护和监督。
图4黑臭水治理工作流程
黑臭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黑色和恶臭水体的修复是系统的,涉及广泛的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科学识别黑臭水体及其形成机制和变化特征,结合污染源、水系分布和供水水源,合理制定城市黑臭水体修复目标、总体规划和具体工作计划。
根据当地情况,标本兼治。针对城市水体黑臭产生的原因、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采取源头控制和截污、内源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全面消除黑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生态改善和长期维护。多渠道科学开发供水水源,改善水动力条件,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
部门联动与政策保障。坚持政府领导,加强部门合作,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法规,鼓励多渠道融资,完善城市水体日常维护管理机制。
加强监督和公众参与。加强全过程监管,建立水质监测和预警响应机制;开辟城市黑臭水整治信息公开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
调查和判断
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环境保护部及相关部门共同制定了《城市黑臭水整治指南》。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指南》,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颜色和/或气味难闻的水体的总称。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黑臭水可分为两个等级:“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城市黑臭水分类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
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径流、合流管网溢流污染、畜禽养殖分散、雨水与污水管网错接混接、非法排水(小商贩随意排放和倾倒)、水流量不足等。,这使得它很难纠正。因此,《城市黑臭水整治指南》强调科学调查和判断,包括污染源调查、点源、非点源、内源污染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原因分析(见图5),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
图5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源
水体周围有很多因素,会造成黑臭问题。调查环境条件也很重要。在调查黑臭水体周围环境条件时,应收集水文、水质、水生态等信息,调查主要黑臭污染物及污染源,提出黑臭治理的目标污染物及分期治理目标(见图6)。
图6黑臭水体周围的环境条件
让我们来看看城市黑臭水体的调查:目前,在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221个城市中,共发现1897个黑臭水体,总长约7000公里,其中1/3为重度黑臭,2/3为轻度黑臭。就地理分布而言,南部地区约占60%,北部地区约占40%。在调查期间,有74个城市在其建成区没有黑色和有气味的水体,这得到了当地市政府的确认。2016年的补救评估目标是40%。
黑色和有气味水体的修复要求
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现代化的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整治黑臭水体为突破口。
最近,国务院领导也有一些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启动和全面推进黑臭水整治;要做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必须有时间表;我们必须做好实施工作,取得成效;必须把黑臭水体的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尽快完成评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第二,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政府投资;第三,做好典型示范,创新ppp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城市黑臭水整治项目储备和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落实了项目,并进行了对接:将整治措施转化为工程项目,填入城市黑臭水整治项目库(作为CDB、农业发展银行、专项建设资金优惠政策支持、“水十条”考核依据);召开企业、金融机构和地区座谈会,了解各方需求,听取建议;确定需要国家搭建平台引进社会资本的项目,并及时组织对接。
1.源头控制和污染拦截是根本
黑臭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全面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的原则,综合运用源头控制和截污、内源处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见图7)。特别是控制源污染拦截是必要的和前提的。源头控制和截污包括截污管和非点源控制。要做好排水网点的普查登记工作,以备后用,并检查是否有需要封堵的隐蔽排水网点;初始降雨的非点源污染是否可控;联合管网溢流污染的数量和频率是否可控;社区排水系统是否有雨污混合,污水是否排入雨水管道;餐饮、洗车等“低、小、散”行业的污水、垃圾排入雨水排放口等问题。
图7黑臭水体修复措施
2.加强公众参与
许多黑臭的水体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或老城区,有些隐藏在地理位置上。在民房前后,应充分发挥舆论对黑色和有异味水体的识别和筛选作用,并根据已知的水污染和投诉情况进行预评价和宣传。对于有争议的问卷调查,超过60%的人认为“黑臭”应纳入整治范围。
鉴于对黑臭水体整理效果的评价,有必要做好公众调查和评价工作;加强专业评估,正确引导公众判断。
切实做好水质长期维护工作,建立信息发布和公众举报平台及举报电话;监督非法排污和节约用水单位。
3.明确履行职责
在国家和省一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水利、农业等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城市黑臭水整治工作;建立城市黑臭水整治监管平台:信息提交、信息发布、手机微信公众监管、遥测遥感辅助监管平台;定期公布整治进展和抽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市一级:市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组织各部门具体实施;组织城市黑臭水体普查,制定整治方案,实施整治项目,制定整治效果评估方法,确定评估机构,报告评估结果,加强指导和监督。同时,接受和核实公众举报,接受公众监督;实施“河湖系统”,建立长效机制(技术、资金、交通管理)。
4.加强监督和评估
自2016年以来,建立了季度通知制度。各地要按要求上报信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组织核实和监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如果整治无效,未能按期完成整治目标要求,责令限期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
5.创新补救模式
加大资金支持,改变投资方式。中央政府发挥了“四两”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整治黑臭水体,并采取竞争、奖励和试点示范等方式予以支持;地方政府要安排好中长期预算和年度计划。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担的合作机制;明确管理权益、政府采购服务和财政补贴机制;加强合同管理,严格评估整治效果,按效率收费;鼓励“技术+资金”相结合,采用黑臭水整治建设项目总承包,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动员社会力量整治黑臭水体。
原标题: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黑臭水整治技术与政策要点
标题:我国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及海绵城市治理情况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5360.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