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5大方面读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5大方面读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0-10-19 13:16:37阅读:

本篇文章4180字,读完约10分钟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现予以发布。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的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将实现互联共享。监测、预测、预警、信息化和安全水平将显著提高,监测与监管将协调联动。初步建成陆海一体、天地一体、上下合作、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该计划提出了五项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重点污染源监测体系,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二是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第三,自动预警,环境管理和风险预防的科学指导。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测和预警,密切监测企业污染排放,增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第四,依法追究责任,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的联动机制。为问责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第五,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权力,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增强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的通知,

全文如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5]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这篇文章公开发表)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覆盖范围和要素不全、建设规划、标准和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和共享水平低、监测与监管结合不到位、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全面建设、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问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明确的权力和责任。依法明确各方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权力,促进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强监测质量监督,落实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和权利。

完善制度,统筹规划。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和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控和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加强高科技、先进设备和卫星遥感等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三维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量管合作。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的有效衔接。

(3)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的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将实现互联共享。监测、预测、预警、信息化和安全水平将显著提高,监测与监管将协调联动。初步建成陆海协调、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是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和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

(五)完善重点污染源监测体系。各级环保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我监测和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排放标准和监测要求。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监测单位应当建立稳定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监测,组织开展非点源和移动源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并发射一系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卫星并行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大规模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整合和共享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和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条件的监测数据,实现有效整合、互联和共享。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和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及时上传自己的监测结果。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第四,自动预警,科学指导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测和预警。提高空燃气质量预测和污染预警水平,加强污染源跟踪和分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水源地和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监测、预报和预警。加强对土壤中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有害污染物的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和预警能力。

(十一)密切监控企业的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排污自动监测和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重要核设施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异常出水的信息跟踪、捕捉和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态的智能监控水平。提高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和处置能力。

(十二)增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调查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为干扰和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特征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监测能力。

第五,依法追究责任,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督的联动机制

(十三)为问责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监测评价结果为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和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进行监督执法,建立监测监管执法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排污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执法。

(十五)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测,完善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制度,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和完善了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并制定了环境监测数据欺诈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监测质量的检查和检查,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保障体系

(十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统一监测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和辐射监测评价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和各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权限。各级环保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预报和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当征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权,准确掌握和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重点下移,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管理得到加强。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获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权力,逐步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我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破坏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状况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独立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积极推动政府购买基本公益性监测领域的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运行和维护。环境保护部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的社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监控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环境监测领域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动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行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科技监测的先进经验,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构设置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适应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要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和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称,所需资金将纳入各级重点财政预算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标题:5大方面读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630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