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扩张大跃进?第三方治理公司资金链存隐忧
本篇文章2537字,读完约6分钟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大力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保企业的春天似乎要来了。
在国家发改委5月25日启动的ppp项目库中,环保ppp项目数量最多,共达到370个,占总数的35%。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铁腕污染治理的塑造下,环保企业纷纷“争先”带头,抓住机遇,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环境改善的“双赢”。
有一段时间,环保股上涨,环保的概念很流行。许多中小环保企业走上了并购扩张之路。
然而,在快速扩张的背后,巨大的资本投入和长期的恢复期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着第三方治理公司的资本链。众所周知,个别上市公司通过轮流筹资或增加贷款来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对此,专家表示,虽然环保产业这块大蛋糕很有吸引力,但由于投资回收期长,很难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三方治理”企业倾向于投入超过1亿元的资本流通,这可能会阻碍其生存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这意味着期待已久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正式在国家层面破冰。
诱人的蛋糕刺激了“第三方治理”企业的热情,而今天的环保产业就像一场令人垂涎的饕餮盛宴,促使巨头们加快了赌注,许多巨头为了快速扩张而四处投入巨资。
其中,有一家以国有资产为背景的上市第三方治理公司。
根据国有背景公司的数据,其项目分布在17个省、市、自治区,共有49个城市,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
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有背景公司开始大规模扩张。2014年7月,该公司宣布将向tot投资9300万元人民币,在山东某地投资两个污水处理厂项目。
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公司计划先后投资1.28亿元、1.23亿元、1.51亿元、2.21亿元和1.52亿元收购或收购临沂市、马鞍山市、铁岭市等一批中小型污水处理公司或特许经营项目。
2014年12月16日,公司估计山东省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为4.17亿元。12月19日当天,上述公司投资近2亿元在辽宁收购了一家水务公司和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
2015年,国有背景公司继续扩张。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该公司已投资40多亿元建设了几家污水处理厂。
此外,该公司计划以2.93亿美元(约17.93亿元人民币)收购大洋洲的一家固体废物处理公司。
另一个加速扩张并到处“扔钱”的人也是上市的私人巨头。
据公开数据显示,上述私人巨头先后以6.81亿元收购了一家节能企业,并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一个温煤焦油轻废水处理项目。
截至5月,这家私人巨头自2015年以来宣布的重大投资项目总额已超过100亿元。
事实上,上述两家公司只是环保行业持续发烧时,巨人疯狂涌向海滩市场的一个缩影。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国内环保产业项目融资难一直是最大的问题。随着中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重视,自2015年以来,环保产业的一家公司已经在新项目和新并购上投资了数百亿元。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风险也不容忽视。
那么,环保第三方治理的蛋糕真的有那么大吗?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企业因为亏损、搬迁、减产、停产等原因而无法支付第三方治理费用。
宋清辉说:“环保公司高度依赖财政补贴,他们的业务扩张太快。”
环保产业快速扩张中的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在快速扩张的背后,需要巨额资本投资。由于行业的特点,复苏周期很长,或者总是困扰第三方管理工资的资本供应链。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筹集资金,试图通过轮流增发股票或贷款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和风险率。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大多数特许经营项目的收入预计为8%-10%,而这只是预期收入。如果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或一些项目发生事故,迅速扩张的企业的资金链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
而上述可能性也是业内许多人所担心的。“这种风险可能存在。一旦政策改变或未能达到预期,这些问题就可能暴露出来。因此,我们公司一直强调质量。我始终认为赢得市场的不是贵公司的规模,而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田波环境集团董事长赵利军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上述观点。
事实上,收入预期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一旦实际收入略低于预期,本应盈利的项目可能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例如,上述国有背景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的一个项目因年投资回报率低于6%而被转让。
然而,为了国家分配,上述两家公司仍然通过大量贷款和增加血液供应来补充现金流。
2014年,国有背景公司募集资金总额接近25亿元,上述民营巨头最近发布计划,为三个bot项目和一个tot项目募集30.96亿元,并补充营运资金。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上述民营巨头公司宣布的重大投资项目总额达89.47亿元,但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为8.58亿元,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除了通过增加固定收入来筹集资金外,向金融机构贷款也是第三方治理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例如,国有背景公司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该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向其子公司贷款近20亿元。
事实上,也有上面提到的私人巨头公司。如今,随着环保行业的热情高涨,这家私人巨头公司已经发行了额外的基金来扩大其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其股东却大幅减持并套现。媒体报道指出,特别是在今年发行计划筹资超过30亿元之前,这家民营巨头出现了股东减持股份、套现超过60亿元的现象。
宋清辉告诉新华社。环保公司高度依赖财政补贴,他们的业务扩张太快。此外,由于环保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存在产能过剩等潜在风险,值得市场投资者关注。比如,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困境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环保企业应该以此作为警示,否则,行业将迎来黑暗的十年。
天一环保董事长王冰也认为盲目扩张可能会带来许多风险。
「当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增加时,很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企业资源有限,更多的项目会造成项目工期的延误。项目资金不足将导致项目处理不良,不能按时完成,不能及时处理产生的污水。”天一环保董事长王兵是新华网记者。另一方面,如果项目别无选择,该市场上运营企业技术范围无法覆盖的污水处理需求也将被收购并纳入您的运营企业规模。在新《环境保护法》或《水十条》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下,它也可能成为一个“烫手山芋”,仍需量力而行。
标题:环保产业扩张大跃进?第三方治理公司资金链存隐忧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654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