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停止上市环保核查意味着什么?

停止上市环保核查意味着什么?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0-11-23 16:45:30阅读:

本篇文章1792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环境保护部正式决定,各级环保部门不再进行环保核查挂牌。据笔者跟踪了解,自2003年6月实施以来,环保核查作为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必备程序,在重污染行业企业上市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规定意味着,经过几轮简政放权的行政改革,环保部门最终将停止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的具有行政审批性质的审核工作。

诚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大型上市公司,其发展不仅关系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也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他们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履行他们的社会责任,发挥模范作用。

那么,环保部门是否会停止上市的环保审核工作,即我们下一步会降低上市公司的环保要求和监管水平?笔者认为,环保部门分权改革的实质应该是提高环保过程中的行政效率,而不是放松对上市公司的环境监管。相反,我们应该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有效、更严格的上市公司环境监管体系。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环境监管,应该属于政府职能范围。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市场本身具有各种失败的征兆,市场主体本身无法自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促使各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领域,并成立了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各级环保部门在客观上逐渐积累了较大的权威。

具体到上市环保核查,是指对首次申请上市发行股票、申请再融资、资产重组或拟采用资本市场其他形式融资的公司进行环保管理、环保守法行为综合核查、环保信息持续披露和后续监管。由此可见,上市的环保验证只涵盖了上市前、上市中、上市后的许多环节。无论哪个环节验证失败,整个上市和融资过程都会受到影响。环境保护部近日召开常务会议,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存在主体责任不清、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核查周期长、利益寻租等突出问题。因此,决定将政府主导的上市环保核查全部返还给市场主体负责。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实现上市公司环境管理的以下变化:

首先,基于部门权限的上市环保核查转变为基于法律的现代环保治理体系。

自2003年6月以来,中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各种法律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各种企业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一些规定已经远远超出了环境核查的范围。例如,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非法排放污染物的,处以罚款并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金额继续处罚。”这些规定意味着,即使没有环境核查程序,各种企业和机构也必须为其非法排污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环保部门要“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也就是说,在上市环保核查工作停止后,或许环保部门会失去直接的审批权,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环保和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职能将被置于现代治理体系中,而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以法律和规范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环境保护核查改革将减少环境监管中的重复和长期现象,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

第二,间歇上市环境保护核查将发展成为不间断的、点对点的环境监管体系。

过去,上市环保核查过程存在明显的间歇性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新上市前,另一个是融资前。事实上,这种间歇性监管不符合上市公司持续生产的特点。今后要加强时间和时点的结合,确保上市公司上市前后言行一致。

第三,上市的惩罚性环境核查应作为比较环境责任和贡献的激励机制。

根据上市环保核查的工作流程,上市公司的资质一般按照国家排污标准进行审查。国家排污标准基本上是行业中最基本的标准,而不是行业领先的环保基准。虽然这一标准有利于确保上市公司排放的污水达标,但很难进一步激励上市公司的环保工作,促使其承担更高的环境责任,为环境做出贡献。在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下,上市环保核查的改革方向应该是惩罚性和激励性并重。只有这样,市场本身的效率才能与政府的监管相结合,才能真正调动上市公司推动环保的积极性和长远效益。

总的来说,上市公司的环境管理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完善和发挥市场本身的积极作用,还要把这项工作纳入现有的法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标题:停止上市环保核查意味着什么?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748.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