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青岛:向海洋要淡水解“渴” 路有多远?

青岛:向海洋要淡水解“渴” 路有多远?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2-22 14:48:32阅读:

本篇文章1917字,读完约5分钟

工业用水,全国领先

作为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向海洋索取淡水是青岛的一项重要举措。海水淡化在青岛不是一个新话题。在中国,青岛海水淡化起步相对较早。

许多去过黄岛电厂的人都喝过瓶装淡化水。2002年,黄岛电厂开始建设60吨/日海水淡化试验装置,并于次年成功投入运行。目前,该厂拥有国内首台3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和两台13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海水淡化水主要用于生产中的锅炉供水。

黄岛电厂后,华电青岛发电公司二期扩建两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时,设计安装了三台海水淡化装置,经淡化处理后作为锅炉补给水,淡化能力达到360吨/小时。

去年上半年,青岛碱业有限公司投产了2万吨/天的海水淡化项目,在世界纯碱行业中率先形成了制碱-海水淡化-制碱-浓海水淡化-热电联产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作为纯碱生产的原料,每年节约工业用盐近6万吨,海水淡化成本基本回收,每年节约自来水300万立方米。

在工业用水领域,青岛的海水淡化产业处于全国前列。2005年,青岛被国家确定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2006年,青岛实施了中国第一个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0万立方米/天,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60亿元,这将带动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青岛三个海水淡化项目的日海水利用率已达到200多万立方米。工业用水的脱盐成本低于工业用软化自来水的成本,这支持了许多工业的发展。

海水淡化的成本太高

虽然海水淡化在工业利用方面已经开花结果,但青岛海水淡化的社会化应用远未达到大规模的效果,尤其是在空市场较大的生活用水领域,进展缓慢。

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个成本问题。海诺水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水淡化的生产成本太高,约为每立方米5-7元,远远高于每立方米3元的自来水价格,没有价格比较优势。目前,青岛鲁管水库的产水成本约为3.8元/m3,南水北调工程的产水成本约为5.5元/m3,而联合水电海水淡化厂的产水成本为4.3-5.0元/m3,独立海水淡化厂的产水成本为6.0-6.7元/m3,平均高于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产水成本。

海水淡化成本价格和水价的倒置是海水淡化社会化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政府在核定水价时,没有考虑环境损失、环境成本、土地占用和工程设备投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然而,海水淡化的价格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由企业经营。因此,最终计算出的海水淡化价格总是高于自来水,甚至远水输送。

就目前国内水价形成机制而言,显然很难在一夜之间调整水价。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支持对发展海水淡化非常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针对海水淡化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企业的发展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这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技术和资金压力。

青岛在政府主导的海水淡化社会化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位于李沧区引江路2号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已经建成。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其淡化能力设计为10万吨/天。预计明年建成投产后,可满足50万人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占青岛市生活用水总量的15%以上,将极大地供应城市用水。人们长期以来用海水解渴的梦想也将会实现。

工业化的广阔商机

专家预测,未来20年海水淡化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青岛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在解决了政策、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后,青岛海水淡化产业化前景看好,其经济、环境和资源价值不可估量。

在最近召开的青岛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栾少虎建议将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建设纳入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以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他认为,高昂的成本制约了海水淡化的发展。只有通过工业化形式的大规模运行,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使海水淡化真正为人们所用。

中国海洋大学的王海增教授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目前青岛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成本越来越接近陆地淡水价格,这为海水淡化产业化提供了机遇。要用海水解渴,政策需要升温。特别是要明确海水淡化公用事业的性质,尽快从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将海水淡化纳入公用事业,并从税收、金融支持、科研投资、水价等方面给予配套法规和优惠待遇。,从而激发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加快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

资金投入不足也影响了海水资源利用的产业化进程。海水淡化技术具有技术复杂、可靠性高、规模效益明显的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栾少虎代表建议,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采取引导的形式,以政府预算中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引导资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外资独资、合资、合资、bot、tot等方式参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海水淡化设备生产。

标题:青岛:向海洋要淡水解“渴” 路有多远?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4152.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