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汞污染阴影下

汞污染阴影下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3-16 17:29:13阅读:

本篇文章4729字,读完约12分钟

76岁的吴阳春(音译)位于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万山特区万山镇涂平村,她坐在一排管状建筑顶层一个小房间的窗户旁。在对面的墙上,有一张她丈夫的黑白照片,他的丈夫已经变黄了。

“他比我强。他只呆了三个月就走了。”吴阳春喃喃自语。说话时,她的眼睑、嘴角、左手和左腿经常同时有无法控制的颤抖。

像其他住在这个家的人一样,吴阳春和她的丈夫把他们的青春献给了不远处贵州的汞矿。几年后的1997年,她的丈夫在汞矿第一线从事冶炼工作,仅三个月就死于急性鼻咽癌。罪魁祸首是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汞蒸汽。

七年后,吴阳春开始追随丈夫的脚步。过去,吴阳春的呼吸器官并不直接受到汞蒸气的刺激。然而,很难说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因为这意味着她被水星毁灭的过程会拖得更久。

吴阳春向《财经》出示了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两份身份证明,内容为“职业性慢性汞中毒”。

2007年9月10日,医生证明上写道:“1958年至1983年,我从事矿物加工,现在我头痛、失眠、多梦、易怒、虚弱、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双手颤抖、运动能力差、上肢粗大和颤抖。”

一年后,吴阳春的病情恶化,水银毒素开始侵蚀她的肺部。她出现了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和气短等症状。经贵州省疾控中心诊断,2007年认定的“8级残疾”升级为“6级残疾”。

现在,颤抖的四肢已经让吴阳春的动作非常缓慢。她只用了几分钟就走过了十级楼梯。由于牙龈出血严重,吴阳春每天都要煮米饭,然后在吃之前加水把它熬成粉末。

"有时我吃到一半,嘴里全是血."她告诉《财经》记者。

在这里,吴阳春的家人不是唯一被摧毁的。据她说,在她独自居住的大楼里,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有15人死于汞中毒。

据当地卫生部门估计,在中国最古老、曾经最大的汞矿产地——万山特区,6万总人口中至少有200人有不同程度的汞中毒症状。这不包括已经死亡且未出现症状的潜在患者。

在水星首都光环的背后

毫不夸张地说,万山特区曾经是中国的“水银之都”。

早在唐宋时期,它就因盛产朱砂(一种含汞的矿物)和水银(俗称水银)而闻名。其汞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年产量一度占全国的70%。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建立贵州汞矿,这是一家中央直属的大型矿山企业。在随后的30年里,贵州汞矿生产金属汞约3万吨,利税15亿元,工业产值现值达到124亿元。

到20世纪80年代末,贵州汞矿资源开始枯竭。截至2000年底,贵州汞矿累计亏损近1亿元,负债高达1.57亿元,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2002年5月,已经开采了近600年的贵州汞矿因政策关闭破产。一夜之间,矿区近万名矿工和特区6万多名居民突然意识到,在昔日光环的背后,有一笔沉重的环境“债务”。

万山特区环保局前局长刘水平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万山的汞污染和环境破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多年的采矿给森林、地下水和整个地质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据万山特区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田洪昌说,地下隧道基本上是在空矿区底部100米到150米范围内挖的。地下隧道由五层蜘蛛交织而成,相当于一条长970公里的标准隧道。“最严重的地方已经挖好了。七层楼,最薄的地方只有7米到8米,只有几根大柱子支撑着。”

“可以说,万山镇更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魏城,建在巨大的空矿区上。”田弘昌接着说道。

当然,更让他担心的是万山地区严重的汞污染。

万山汞矿在从辉煌到衰落的短短45年间,共排放了202亿立方米的含汞废气、426万立方米的工业废渣和5192万吨废水。其中,废气超标5449次,废水和废渣分别超标236次和214.5次。

由于排放物未经处理,环境中的金属汞总量仍然很高。据刘估计,汞的总排放量至少为350吨,几乎是目前全球年汞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贵州环境科学研究所、贵州劳动卫生研究所等机构在贵州汞矿破产当年进行的监测调查发现,矿区空瓦斯中汞含量为0.0053mg/ m3,超标1.67倍;然而,饮用水的最高汞含量超过标准36倍。

汞在室温下呈液态,熔点低,容易蒸发,在表面沉淀后会污染土壤。因此,当时矿区主要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小白菜中汞含量超标近100倍;主要检测作物中汞含量最低的玉米,也超标了10倍。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程金平对《财经》表示,虽然汞矿排放的大部分汞是无机汞,但人体吸收率不高。然而,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对人体影响很小的无机汞容易被酸化并转化为高毒性的甲基汞,因此在产汞地区的水稻和蔬菜中会出现甲基汞富集现象。

甲基汞是导致水俣病爆发的直接罪魁祸首。这种物质不仅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积累,逐步扩大其浓度,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2004年,贵州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汞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由于当年政府没有限制污染水、蔬菜和大米的消费,未直接参与汞作业的城乡居民汞中毒患病率也达到了4.18%,各种结石病的发病率居全国之首,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时至今日,当记者走访万山镇农贸市场时,《财经》记者发现,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中,除了少量本地生产的蔬菜外,几乎90%都是从外省进口的。“不喝当地的水,不吃当地的食物”已经成为当地生活的“常态”。

汞污染并不遥远

受汞污染影响的不仅仅是万山特区的6万人。

长期采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对中国的河流流域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据《财经》记者报道,总流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180多平方公里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和危害。在这些年里,没有采取任何维护措施的汞冶炼渣堆放场仍有大量泄漏。更令人担忧的是,万山经济特区的下溪河、敖寨河、黄岛河、高楼坪河汇聚成属于长江水系的沅江流域。这也意味着大量的高毒性重金属汞最终会顺流而下,进入洞庭湖,甚至是湖南省的长江干流。

在某种程度上,水质较好的长江可以稀释这些金属汞。然而,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许多专家警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底沉积物中的汞含量必然会逐渐增加,从而形成新的隐患。

2002年5月,贵州汞矿因政策关闭破产。然而,万山特区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田宏昌告诉《财经》记者,随着近年来国际汞价格的急剧上涨,大型汞矿关闭后,本土汞冶炼又开始出现。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平江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土法炼汞”已被列为国家禁止的“十五小”之一。近年来,贵州省各级环保部门也成立了专项行动机构,通过不定期巡查和检查周边矿山,加强对土法炼汞的执法力度。

然而,在田宏昌看来,迄今为止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他解释说,这些小作坊经常与环境执法人员打“游击战”,而且地点是隐蔽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关闭并一起报告,很难从源头上控制它。”

在中国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贵州,造成汞污染的不仅仅是合法或非法的汞提炼活动。许多工业活动,如电池、黄金加工和冶金、电光源、医疗器械和化学工业,也会造成汞污染。其中,化学工业占总消费量的比例最高,造成的污染最大。

百花湖位于贵阳市西北郊区,距市区22公里,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区,也是贵阳市五大水源之一。然而,在百花湖上游,有几个主要的污染源,如电厂,铁合金厂,化肥厂,有机化工厂,纺织和焦化厂。其中,仅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贵州有机化工总厂)1971年至1997年使用落后的汞醋酸生产,向百花湖上游的东门桥河流域、猫跳河及周边农田排放了100多吨汞,对厂区周围的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汞污染。

虽然贵州水晶早在1988年就淘汰了原汞醋酸工艺,但在2006年的监测过程中,当地环保部门发现清镇电厂、贵州水晶、天丰化工和贵阳气源厂四个单位的汞排放超标。

2007年,贵州山区环境重点实验室公布的报告显示,百花湖沉积物中汞含量严重超标。其平均含量高达14.0毫克/千克,是该地区土壤汞背景值的40倍,是太湖沉积物的100多倍。

中国面临挑战

在过去的20年里,汞污染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半个多世纪前,日本熊本县水俣市附近发生了“水俣病”,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被认为是全球环保运动的转折点之一。在这场由汞污染造成的环境灾难中,患者总数超过了10,000人,今天仍有许多人遭受着这种灾难。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科学家甚至发现远离北美和北欧工业污染源的湖泊中,鱼中甲基汞的含量异常增加。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冯新斌告诉《财经》,原因很简单:汞像许多其他有机污染物一样,会随着大气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沉淀后,它进一步转化为甲基汞。

此后,国际科学界、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将汞列为环境污染物之一。含汞农药、废弃电子产品等的汞控制。已经在世界各地开始了。要求成员国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并通过立法加强对汞排放和污染的控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化学品部汞和其他金属项目官员希拉洛根(Sheila logan)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到2003年,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汞作为一种污染物不仅是一个国家问题,也是一个全球问题。

2009年2月,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第25届会议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国同意通过谈判和协商制定一项关于汞的国际文书,以推动解决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鉴于汞污染一旦形成,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极难控制,因此源头控制至关重要。洛根表示,希望所有国家都能在2013年前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新国际条约,以控制汞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全球减排行动,我们可以减少这种有毒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的持久影响。

我国已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汞向水、空气和土壤中的排放。

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汞消费国,中国每年消费数百吨汞,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

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化学品处处长臧文超向《财经》表示,目前聚氯乙烯行业是中国汞需求量最大的行业。

由于我国能源的特点是“贫油富煤”,以煤为原料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的生产规模远远高于以石油为原料的乙烯法。然而,当使用乙炔法生产氯乙烯时,必须使用汞催化剂作为催化剂。

虽然在环境保护部、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下,低汞催化剂技术已经发展到“自救”的程度,并已进行试点,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然而,无汞催化剂技术何时能在商业上被突破还不得而知。

此外,汞在温度计、电池和照明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臧文超向《财经》记者坦言,由于技术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所有节能灯无一例外都离不开汞。

事实上,中国汞污染的最大来源仍然是燃煤发电。因为在煤中,汞等重金属经常是伴生的;特别是贵州,煤中的汞含量明显高于东北和内蒙古。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贵州刚刚建成了一大批火电厂。

臧文超透露,现有的脱硫、除尘和脱硝装置可以减少汞排放,但不能完全去除。目前,虽然中国也开展了脱汞设备的研发,但鉴于世界上缺乏大规模的商业经验,脱汞减排工作只能在未来的探索中推进。

一些业内人士向《财经》呼吁,人为排放到环境中的汞主要是由工业化国家在过去一两百年中形成的,而中国的工业化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发达国家也有责任提供相应的支持。

Sheila Loga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化学部汞和其他金属项目官员,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汞污染的控制和处理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在美国,没有发生重大的汞污染事件,法律和监管机制也相对有效,但汞污染问题仍是悬而未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具体和强制性的措施可能只能等待条约的正式颁布。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希拉·洛根警告说。

标题:汞污染阴影下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7137.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