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环评腐败案频发:收受回扣成环保系统潜规则

环评腐败案频发:收受回扣成环保系统潜规则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3-18 16:31:43阅读:

本篇文章3825字,读完约10分钟

不久前,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估中心主任因腐败被调查。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近年来,“环境评估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并明显增多。相关部门人士和专家向本刊介绍,近年来,随着环保部门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凸显,环保系统已成为腐败案件多发的新领域,尤其是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行为多发的“高危地带”。

鉴于此,环境保护部实施了一系列对策。然而,相关专家指出,要彻底打破环境评估领域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遏制“环境评估腐败”,还必须扩大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保障公众参与权。

“环境影响评估腐败”逐年增加

近年来,环保系统腐败案件频发,且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据统计,2002年至2008年6月,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共查处487人,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逐年增加。例如,2007年,环境保护系统中违反法律法规的案件数量比2006年增加了88%,受到党和政府纪律处分的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216%。

这种情况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尤为明显。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新建、扩建、改建和搬迁建设项目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出具,并须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可以说,环评审批是环保部门目前掌握的最大权力。如果环境影响评估失败,该项目将无法启动。”环境保护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者成为建设单位和环境评价机构的“严厉对象”,腐败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2年至2008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违法违规案件70起,涉案人员72人,均为部门级以上领导,其中半数以上为领导,达到43人。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系统的几名高级官员因“环境评估中的腐败”而被解职。不久前,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估中心主任因腐败被调查。

去年11月,经过近一年的调查,原国家环保总局行政系统人事司司长李建新一案进入了审查起诉阶段。据了解,李在环评审批中收受巨额贿赂并从中获利是其问题之一。环境保护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人事部主任,李建新的职责不包括环评审批,但李建新掌握着人事权,在环保系统和环评附属机构中拥有大量人力资源。

去年10月15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直属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王攀普因涉嫌受贿被中央纪委调查。据报道,它的问题还包括干预环境影响评估的批准和收集企业赞助。

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纪检组长傅分析说,近年来,环境评价领域腐败案件频发。首先,地位的变化导致了权力概念的偏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环保部门综合运用法律、技术、行政和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环境评价”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门槛”。在这一伟大变革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扭曲了世界观和价值观,党性观念开始恶化,把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作为谋取私利和私利的工具。

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自由裁量权大,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国家和一些地方形成了许多成熟有效的经验。例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及诚信规定》规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行为,但其实施情况因地而异。同时,由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具体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为管理者提供了条件,也造成了廉政隐患。

三是环保部门直属单位参与环评中介服务,使得政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机构难以分离。

“环境影响评价腐败”有多种形式

环境保护部相关人员分析,目前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腐败”形式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利用行政权力收受回扣。

目前,许多环境评估机构往往与审批的环保部门有着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有些环境评估机构甚至是环保部门下属的科研机构的一个部门。据了解,在我国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从事环境保护系统环境影响评价的科研机构占环境影响评价甲级机构的24.7%,乙级机构的48%。

环境保护部的一位负责人指出,虽然从法律上讲,每个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都是“独立的法人”,与环境保护部门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但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环境保护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其下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此产生的腐败问题经常发生。例如,2007年,浙江省杭州市环境保护系统腐败案涉及杭州市13个区县的9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杭州市环境保护系统普遍利用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审批权,以20%-40%的比例收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费,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审批单位“联手腐败”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杭州环境保护研究院,作为市环保局的直接单位,从事高利润的环境评估工作。为抢占环评市场,我院向杭州市各区县环保局设定了30%的高额回扣,称为“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合作费”。受高额回扣的吸引,各区县环保局已将已获批准的环评业务推荐给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局不仅是批准者,也是介绍者。需要环评的企业只能服从。

仅在2005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向各区县环保局返还的“合作费”就高达740万元。这些费用不能记录在政府机构中,只有“小金库”存在。其中,“协作费”分配给团队成员等少数人;公司还有奖金福利。

在湖南省浏阳市的环境腐败案件中,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以“协作费”的名义将35%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费返还给浏阳市环保局,这些费用被腐败分子部分挪用。

2008年6月至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执法检查。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报告明确指出,环评机构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影响了环评的公正性。

付说,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纪检组长的说法,这种现象多年来已经成为环保系统的一个潜规则。

第二,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建设单位直接贿赂审批人。

“在项目建设中,环保部门拥有否决权。各级环保部门自然成为项目单位的重点。用钱打开环境保护之门的企图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审批机关和钱之间的交易很可能发生。一些项目单位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使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项目通过环境评估。贿赂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确保批准。其次,我也希望加快审批。因为一个项目晚一天开工,对项目单位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保护部的一名官员解释说。

此外,“环境影响评价腐败”还包括环境保护系统个人向企业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违反规定收取代理费;个人环保协会向申请环境评估的企业收取赞助费;在建设项目审批、“三同时”验收等业务中发放“咨询费、评估费、专家费”。

公开透明地遏制腐败

环境保护部已经对“环境影响评价腐败”做出了回应:

鉴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环境保护部决定进行制度改革,使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环境保护部门“完全脱钩、完全无利可图”,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不受利益干扰。

针对环评审批中存在的问题,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必须真正落实集体决策和民主决策。从环境保护部开始,要坚持集体审查和民主决策,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具有重大环境影响和高度社会关注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提交部长级会议或部常务会议批准。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受理、审批“三分离”,审批条件、流程和结果“三公开”。吸收部纪检监察局参与审批,并将监督机制引入环评全过程。

此外,环境保护部将还将减少腐败造成的任意性的0/。这包括加快环境影响评价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清理和规范各级专家库,明确专家准入门槛和责任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专家库,强化项目审批的科学性。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特点,不断完善各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做到有章可循,减少环境影响评价的随意性和腐败性。

此外,相关专家指出,有必要扩大环境信息披露范围,保障公众参与权。公开透明的信息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不仅是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遏制环境影响评价腐败的有效手段之一。

据了解,在香港,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全文须上载至香港环境保护署的官方网站。同时,印制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将放置在几个固定地点供公众参考。韩国也规定环评报告的全文必须公开。同时,只要有30人以上要求举行听证会,主管部门必须启动这一程序。

然而,在mainland China,无论是《环境影响评价法》还是2006年颁布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暂行办法》,甚至是去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都没有赋予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性,不仅对公众实现这一权利的具体程序、征求意见的方式和救济措施等规定不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和透明度较差。更有甚者,他们没有明确公共信息的内容和范围,也没有对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做出具体规定,从而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深入人心。

一位环保人士说:“普通人看不到整个环评报告。很难根据短短几页、20页或30页的环评报告做出任何判断。即使你有不同的意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举行听证会,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明确。”

专家指出,环保部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向公众披露环境信息,让每个人都可以讨论改善环境的方法,监督不法之徒的行为。只有透明信息下的公众参与才能抑制公共权力寻租的腐败诱惑。

标题:环评腐败案频发:收受回扣成环保系统潜规则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7514.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