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求解中国水危机
本篇文章4398字,读完约11分钟
中国水危机!1999年,环保主义者马军在他的《中国水危机》一书中大声喊出了这个口号。此后,全社会迅速觉醒了解决水危机的意识,实践也逐渐深化。
1999年的新年有些伤感。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爆发洪水,几乎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危机。马军在《中国水危机》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大洪水与生态退化直接相关。严峻的现实验证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科学逻辑。
洪水只是中国水危机的集中表现。缺水和水污染是每个公民每天都面临的难题。根据许多水资源专家的分析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资源短缺矛盾在中国许多地区蔓延发展。21世纪,全国干旱加剧。从19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发生严重干旱,一度波及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这时,人们突然意识到“水资源短缺已上升为中国水资源的首要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约18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亿元。自1990年以来,水资源短缺使农业产量每年减少1000万吨至5000万吨,2300万农村人口仍然难以获得饮用水。(数据取自中国水危机,1999)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根据《中国水污染地图》收集的数据,全国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每年达630亿吨。“(这些污水)理论上足以污染该国所有的地表水资源。”马军说道。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河流已经处于紧急状态好几年了。北方的海河、淮河和辽河变得又黑又臭,几乎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污水沟;南部的太湖、巢湖和滇池受到大量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并经常因藻类爆发而失去水的利用价值。
水污染的侵蚀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水是生命的源泉。污水正在灌溉我们的农田。水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受镉和汞污染的农田已经扩展到十多个省和自治区。当污水流入我们的鱼塘时,病原菌、病毒、有毒有害物质往往会导致疾病,甚至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现在,污水迫使我们的主要饮用水源转向地下水,地下水开采的加剧将导致更大的水危机。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城市,污水甚至进入了地下水层,导致50米范围内80%的浅层地下水成为ⅴ类水质,失去了水功能。
我们认为中国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是充分的。从表面上看,水污染从支流向主流扩散,从城市向农村扩散,从地表向地下扩散,从陆地向海洋扩散。在质的方面,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几乎是相互因果的:水资源短缺使污染物难以稀释,水污染破坏了有限的水资源,这大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们直觉地感觉到我们周围的溪流、鱼塘和河流的恶化和消失。同时,从中国七大流域来看,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自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以来,黄河断流期已维持了200多天,近1000公里的河床已经干涸,给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困难。缺水导致大量泥沙淤积在水库和下游河流中,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同时,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在“中国水污染地图”上,黄河上、中、下游的城市、工厂和矿山可以称为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长江水旱并重。上游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了严重的洪涝问题,流域内干旱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尽管干流水量变化不大,但许多支流的径流量一直在减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的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长江污染问题严重,每年有220亿吨污水排入长江,占中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库区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大幅下降,原有的污染问题可能变得棘手。
海河流域有300条支流,有树枝和卷须,海峡两岸的人们都很兴旺。但是现在,这里几乎没有河流,没有气味,没有水。据有关专家介绍,海河流域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造成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河北省部分城市未来十年的地下水资源将是taken/きだよききだ0/in,这已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淮河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旱灾害时有发生。此外,上游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水恶性循环,使得人口密集的下游城市经常陷入无法用水的困境,而农村地区又有几个“癌症村”没有替代水源,环境灾难开始引发公共卫生危机。
在中国西北部,相对稀疏的河流和湖泊支撑着广大地区的生态平衡。如今,河流萎缩,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沙漠和水源改变,荒漠化问题突出,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中国东北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也在恶化。松花江旱季干旱,造成严重干旱,而洪水季节容易形成洪水。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污染极其严重。
在东南地区,虽然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但普遍面临缺水问题,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集中了全国13%的径流,但主要城市的污水泛滥,饮用水质量令人担忧。与此同时,中国近海海水质量严重恶化,许多海域被赤潮淹没,甚至面临变成“蓝色沙漠”的危险。
西南地区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发展困境仍然很深。高速发展刺激了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发展水电成为解决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已经成为水电开发的主战场。然而,无序的大坝建设热潮正在破坏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水环境,威胁着当地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资源,以及原住民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的水危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
1998年大洪水后,全社会的环境忧患意识迅速觉醒并上升到国家意志。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战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联合国1987年发布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即《布伦特兰报告》。这份报告只是简单地考虑了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又延伸到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相结合,即“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中国是签署国之一。
1994年,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在这个历史的经度上,1998年只是一个促进历史发展的偶然事件,它起到了加速作用。在1998年之后的连续四年中,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不断得到加强——“进一步执行”(1999年)、“坚持”(2000年)和“将其置于更突出的位置”(2001年)。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科学发展观”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04年,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把“缓解中国资源环境压力”放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来统筹规划。2006年,“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政府工作的核心议题。
什么是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答案是充分尊重和理解自然规律,改革现有的水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应对和解决中国水危机。
原来,中国水利界普遍认为,中国水问题的根源在于空.有限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从时间上看,夏季和秋季降水高度集中,年际变化也很明显,尤其是在历史上连续多年干旱的北方地区。从空房看,南方耕地少,矿产资源匮乏,但却拥有全国81%的水资源;北方有许多耕地,是中国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
根据这一判断,多年来,中国在主要河流上修建了大型水库和引水渠道,希望通过水利工程来平衡水资源的分配。中国现有大坝8.6万座,其中大型大坝2.2万座,旨在通过人工调节及时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全国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缺水的情况下,以引滦济津、引黄济青、引黄济陕为代表的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我国相继建成,试图实现水资源的人工调度,解决空.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我认为(这种治水方式)忽视了水资源分布不均背后的人为因素,未能消除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另一方面,工程水利刺激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扩张性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加剧了水资源的低效和不合理利用。”马军认为,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这种考虑。
黄河和长江的例子证明,洪水和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生态退化。洪水和缺水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矛盾的调和依赖于良好的植被。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背靠着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有着显著的季风气候和极其不均匀的降水季节分布。在植被覆盖良好的情况下,降水可以被保存,然后长时间缓慢释放,从而平衡自然失衡。土壤还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被称为黄水库。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大,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很容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这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水土保持能力,而且使植被没有生长基础,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从而使环境长期陷入洪水和缺水的恶性循环。当我们破坏与水资源保护密切相关的森林、草原、湖泊和湿地时,中国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就变得更加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水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恢复这些自然调节器,而不是盲目地期望通过工程来征服和改造河流。1998年洪灾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水利工程的防洪战略,实施了禁止天然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生态措施。这些是基本的解决方案。
我们还应该反思几十年来增加水供应的战略,转而从水需求管理中寻找出路。中国有节约用水的潜力。由于长期忽视节水,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一立方米生产一公斤粮食,而发达国家是两公斤。中国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91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五到十倍。发达国家用三到五吨的水来提炼一吨钢,而中国需要70多吨;外国炼油厂每吨耗水量为0.5吨,而中国平均耗水量为2.43吨。许多城市严重缺水,但浪费城市生活用水的现象很普遍。巨大的浪费恰恰显示了节水的巨大潜力。
水污染问题是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接造成的。因此,解决水危机,必须建立产权清晰、价格合理的水权和水价机制。我们必须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限资源在行业间的公平合理流动。强化流域概念,实现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统一协调管理和水资源的统一调度。
在水污染防治中引入公众参与也是必要的。由于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当污水处理与经济发展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总是尽力保证发展,环保局怎么敢不打开方便之门呢?因此,排污费总是定在企业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使企业节省污染控制的投资,而环保局有稳定的收入,只是牺牲环境和受苦的人。让公众参与监督,通过媒体发出公众声音,引入公益诉讼机制,让公众真正获得起诉污染企业甚至执法不力的环保部门的权利,是改变污水肆意排放现状的有效途径。
公众参与的本质在于信息交流、平等对话、寻求妥协和探索最佳方案。社会压力会在参与过程中释放出来,妥协的结果是避免留下严重的隐患。最优方案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成本,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改变目前自上而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代之以基于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的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使水资源的管理权能够真正反映依靠它生存的公众的利益和意愿。
标题:可持续发展:求解中国水危机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978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天津:污水排放标准超过“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