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本篇文章3043字,读完约8分钟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召开了这次视频会议,主要是动员污染源普查,落实具体措施,确保普查顺利进行。全国污染源普查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污染源普查条例。刚才,国家环保总局的负责同志介绍了普查的准备工作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江苏省和重庆市政府的负责同志都作了很好的讲话。接下来,我将发表三点意见。
首先,充分认识开展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把减少污染排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结构调整、工程建设和加强管理,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了初步成效。2007年前三个季度,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由上升转为下降,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81%和0.28%,呈现出重要的转折点。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节能减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必须动员一切力量,继续加大努力,扎实做好污染减排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摸清污染情况,完善环境统计制度。中国的环境统计体系建立于1980年。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工业污染源调查和两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抽样调查为基础,以科学估算为补充的年度环境统计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污染源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环境统计体系在掌握许多污染源方面存在一些疏漏,不能满足加强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实际需要。必须通过调查及时改进。
在新形势下,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各种污染源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制定环境政策、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据,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人民环境权益的重要举措。
二、准确把握污染源普查的主要任务
全国污染源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全国性调查。做好这次普查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全面调查、科学普查、合法普查确保质量,将污染源普查与健全的环境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将普查数据汇总与成果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2008年上半年,全面开展污染源调查,做好数据填报、录入、审核和抽查工作;下半年完成普查数据的分析和汇总,提供主要普查数据。2009年上半年,开展了一项普查。同时,开发利用普查成果。做好这次普查有以下主要任务:
一是充分掌握各种污染源的情况。要认真查明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污染治理设施的数量、行业和区域分布,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排放和去向,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污染控制水平和污染控制成本等。了解全国和各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基础。同时,建立国家和地方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
二是严格依法进行人口普查。统计法和污染源普查条例是本次普查的法律依据,必须严格遵守。动员企业、单位和其他普查对象,依法接受调查,主动提供信息,如实填写数据。普查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不作为评估普查对象是否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行政处罚和征收排污费的依据。普查数据和数据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密。同时,普查机构和人员有义务为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保密。对于人口普查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和欺诈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相关人员。
第三是确保普查数据的质量。这是全国污染源调查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质量要求作为污染源普查的生命线,把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建立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必须在普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证验收,并在各个层面进行检查,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第四,完善环境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国家拨出专项资金改善环境统计、监测和评估系统。要以这次普查为契机,深化环境统计调查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要结合普查工作,同时推进环境监测系统和检测手段建设,完善企业实时监测、河流断面监测、城市大气监测等设施。,全面建立重要污染源监测系统和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并动态跟踪和及时监测污染源。同时,找出环境监管的薄弱环节,调整监管重点,完善监管措施,增强监管能力。在普查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环境评价体系,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第五是发展和应用普查结果。普查的目的是应用。要总结以往普查经验,坚持普查和应用并重,尽快总结和公布相关数据,及时利用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要认真梳理、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普查数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有效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逐步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第三,努力提高污染源普查工作水平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周密部署,狠抓各项工作,确保普查任务按时、优质完成。在此,我想提几个要求: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有必要建立必要的工作责任制,并在各个层面上实施。尚未建立普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县市应尽快建立机构。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普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要做好协调合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应发挥主导和普查主体的作用;统计部门应做好普查方法和技术规范的指导工作;发展改革、农业、商务、建设、国有资产、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本系统及相关方面普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普查工作办公室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污染源普查提供综合服务。
第三,要保证普查经费。此次普查所需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普查经费纳入相应的年度预算,统筹安排。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补贴,省级政府也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的县市给予财政支持。各级普查机构要加强资金管理,厉行节约,防止截留和挪用。
第四,我们应该部署人口普查部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口普查人员的配备,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抽调业务好、工作作风硬、能力强的干部参加人口普查工作,并从高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合格人员。加强普查人员的专业培训,切实保障普查工作的需要。基层现场普查任务繁重,条件艰苦,要关注普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对优秀人员给予鼓励、表扬和表彰。
第五,加强宣传报道。做好宣传动员是普查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意义和主要任务,宣传依法普查的具体要求,确保普查质量,动员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普查,为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标题:曾培炎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50023.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生态恶化处于历史上最为严重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