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卓:对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的评价要客观 不能“以偏概全”
本篇文章1812字,读完约5分钟
自2015年提出要求起,至今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已进行3年。距离2020年现已行程过半,黑臭水体治理似乎到了中期“复盘”的关键时刻。今年5月起,环境部联合住建部组织了32个督查组,分三个批次,对30个省区市70个城市的993个黑臭水体进行了督查。
对于黑臭水体治理进程,不少人持悲观态度。“狂欢之后一地鸡毛”、“不降反增”等形容不绝入耳。而在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王家卓看来,这些观点多为概念错误或以偏概全。
整体成绩:被督查城市黑臭水体少了600多条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介绍督查结果:“环境部对上报已完成整治的993个黑臭水体均开展了现场核查,经评估,已完成的是919个,占92.5%。督查还发现新的黑臭水体有274个,被督查城市黑臭水体完成比例要统算起来就是65.7%”
在督查结果中,“新增274条黑臭水体”成为关注焦点。也使不少吃瓜群众产生了“黑臭水体数量不降反增”的判断。而实际上,在发现这274条新增水体的同时,已申报的黑臭水体多数已获得有效治理。整体来看,黑臭水体数量呈现大幅下降态势。
“被督查城市完成治理919个,新发现274个,等于减少了645个。大家判断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数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王家卓认为,毋庸置疑,过去治理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显著的。新发现的黑臭水体反映出了地方存在排查不够严的现象,但是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影响已经完成治理的效果。
区域问题:只有个别城市治标不治本
“治标不治本”的说法来源于张波司长提到的督查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其中一项为:“部分地区治标不治本。黑臭反弹的风险很高,督查发现有些地方存在调水冲污,有的干脆给河流加盖等,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措施。”
而部分地区治标不治本的现象,却在不少媒体报道中被传为“全国治标不治本”,让关注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的人大呼上当,进而对黑臭水体治理整体工作感到失望。
王家卓解释道:“确实发现了少部分水体治理中有这种现象,但这是个别城市为求按时达标采取的不当错误,仅能代表这些所在城市在认识及方法上存在问题,不是全国范围内的工作问题。这次检查的993个黑臭水体,完成治理消除黑臭的占92.5%,这些显然是标本兼治的。直接扣上全国治标不治本的帽子,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而且也误解了张波司长的意思”
对于目前黑臭水体政治现状,王家卓认为,全国范围内,在国家高度关注下,地方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总体效果显著,黑臭水体情况有较大改善。但是道路依然漫长,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古人说,白璧微瑕,虽然有瑕疵,但是整体上还是一块玉。看问题当然重要,也应该看到成绩,应客观评价。”
产业现状:ppp适合水环境,但要细化管理
黑臭水体在政策过后,产业迎来了一段爆发性繁荣时期,不少资本入场,几十亿、上百亿的ppp水环境打包项目不在少数。对于资本热潮及不尽如人意的治理效果,有人下了这样一个结论——狂欢之后一地鸡毛。
对此,王家卓认为,水环境治理ppp在摸索中前进。“在推进过程中推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项目前期仓促招标,后期落地难;部分项目可用性付费和绩效挂钩比例不足;项目的边界科学性有待加强等。”
他将一些ppp发展过程总结为几个阶段:一开始经历了欢天喜地的阶段,中标了非常高兴;然后漫长的拉锯、谈判,实施起来发现工程落地不容易,夜不能寐;慢慢磨下来后,大家逐渐回归了平常心态;最后,一些事情做完了,发现ppp用来治理水环境这个事还是非常好的,又开始竭力推进。总体来看,水环境治理的ppp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有一些不规范的项目影响了地方政府、专业人士对ppp模式的看法。
王家卓认为,ppp模式很适合水环境治理。ppp模式绩效很清晰,水治好与否能看得很清楚;同时,技术相对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工程施工就可以结束,后续运营需要专业公司的参与。另外可以看到,水环境治理项目短期投资都较大,对政府的财政短期资金压力比较大,需要解决路径。希望有一些后续政策加以支持。
在水环境ppp项目推进中,社会资本方主体发生变化的情况也大范围存在。如很多央企、国企带着资本进入水务行业。在国资委(192号)文件出来之后,很多央企对一年的投资额度有所限制,更愿意退回到工程为主的位置。对于合格的社会资本方,王家卓认为,由于后期运营相对复杂,还是要注重专业性,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标题:王家卓:对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的评价要客观 不能“以偏概全”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22346.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