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联防治污动真的!《人民日报》点赞贵州这项探索
本篇文章2193字,读完约5分钟
《人民日报》1月15日发表文章,对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果上下游水资源保护利益达不到标准,就有必要对赤水河进行反向补偿,共同防治污染。”文章提到,2014年以来,贵州省探索并实施了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了上下游地区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上下游水资源保护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如果跨界水质不达标,上游应该给下游补偿,否则,上游将享受下游的补偿。从一起饮水到一起保护,赤水河流域的水质一直在不断改善。
全文如下
上游和下游水源保护的好处
违规需要反向补偿
赤水河联合防御污染控制真的
(小康路,绿色动力,聚焦生态补偿)
在同一条河里,如果上游污染了水,下游就遭殃了。在赤水河贵州段,上游的毕节和下游的遵义之间,这种关系常年存在。
如何打破河流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自2014年以来,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将上下游的水资源保护利益捆绑在一起:如果跨界水质不达标,上游应向下游补偿,否则,上游将享受下游补偿。从一起饮水到一起保护,赤水河流域的水质一直在不断改善。
“上游是茅台,下游是漳州,船去二郎滩,是时候喝郎酒了。”
从贵州仁怀市遵义茅台镇,沿赤水河向北,到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酒一年四季都是满满的。在当地广泛流传的船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里是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南、贵州和四川省,蜿蜒约500公里,最终汇入长江。从茅台镇到二郎镇,40多公里长的河谷孕育了大量的名酒品牌。
哪里出产名酒,哪里就一定有好泉水。赤水河的清洁水离不开全流域的共同保护。自2014年以来,贵州省探索并实施了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上下游地区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如果跨界水质不达标,上游应补偿下游
赤水河冬天温和宁静。只有当水碰到岩石时,波纹才会出现。毕节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是赤水河入贵州的第一个水质监测站。这里提取的监测数据是评价毕节地区水质的重要依据。
"赤水河在斜坡下流淌,半个斜坡没有水喝."彭邦华,41岁,住在清水浦镇奥兰治袁满社区。在他的印象中,河里的水可以看见,但不能使用。村民们只能靠种植耐旱玉米谋生。
毕节市赤水河两岸大部分为几千米长的高山深谷,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区域经济基础普遍较弱。为了追求发展,沿线一些地方出现无序发展的迹象。如果不及时踩下刹车,势必会给流域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过去,“上游保护河流,但贫穷,而中下游利用河流致富”。为打破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失衡,2014年颁布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毕节市与遵义市确立了“保护者受益、使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
“这不是简单地要求下游为上游买单,而是一个赌博协议。如果你不能达到你的目标,你必须补偿对方。”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斌表示,如果跨境水质监测断面达到或超过地表水二类水质标准,下游遵义市将向毕节市支付生态补偿资金;相反,上游的毕节市将对遵义市做出贡献。接受补偿资金的一方应将资金纳入同级赤水河流域专项资金管理,只能用于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
为了履行承诺,毕节退回或暂停审批,拒绝了30多个项目
春节快到了,镇上铺满了清澈的水,山上绿树成荫,枝叶金黄。“它卖得很好,你不必自己拔出来。城里的人开车去找门。”一阵吼声传来,彭邦华骑着摩托车从山路上钻了出来,拉回来一个装满椪柑的大篮子。
随着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毕节开始了一场保护赤水河生态环境的战斗。根据规划,奥兰治袁满社区被纳入生态保护区,所有造成水污染和破坏水源保护功能的活动都将停止。
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橘园就试图发展柑橘产业,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效果并不理想。
自2014年以来,在环境整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帮助下,当地建起了果园,拖拉机道路和配水网络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一次性改善,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回收站等环保设施也已建成。
“养蜂,10万元一年跑不掉,关键是不污染。”现在,老彭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7英亩的果园里。在过去的两年里,果树进入了一个丰收期。从秋天到春天,橘子、椪柑和脐橙轮流玩耍,收获季节持续将近半年。"现在水果和水果都很香,你可以发财了."。
橘园只是一个缩影。为了履行承诺,毕节地区沿河县通过生态空使用控制,退回或暂停审批并拒绝了30多个不合理选址的项目,如造纸厂和酒厂。
同时,利用赤水河流域各级专项资金,沿线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乡镇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和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完成了4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综合环境管理...
“从赤水河水质改善的角度来看,毕节市各断面水质均达到二级标准,遵义市尚未收到任何资金支付。”李斌告诉记者,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上下游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调控的关系,为解决赤水河长期存在的环境监管问题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保护者受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拓展
在彭榜华的果园,几乎看不到掉落的坏果和枯枝烂叶。正当记者感到疑惑,老彭指了指附近的一座垃圾处理站,“都在那儿变成了肥料咧!”原来,村里的垃圾转运过来后,工人会及时分类,生活垃圾拉走集中处理,果蔬垃圾则会被留下来,经过分拣、粉碎、脱水等环节,最终进入发酵间变成有机肥料。
标题:赤水河联防治污动真的!《人民日报》点赞贵州这项探索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24233.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