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回首丨迎大变革时代 2016节能环保改革嬗变年

回首丨迎大变革时代 2016节能环保改革嬗变年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0-09-18 10:36:27阅读:

本篇文章4147字,读完约10分钟

编者按:2016年,从顶层设计来看,节能环保产业改革更加迅速,政策颁布的频率更加高效,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迎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经济发展方面,新常态下,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政策的实施,节能环保产业潜在的市场需求迅速释放,热势头持续。

01垃圾分类:通过整合两个网络测试水

“两网融合”是指“垃圾分类网”与“可再生资源利用网”之间的创新合作,旨在创新政府部门管理模式,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进行合作。

今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意见》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树立新的产业发展观;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积极探索两个网络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探索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新途径;探索逆向物流建设的新方法。各地要建立引导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完善保障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目前,中国有关部委把发展“两网融合”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有条件地大力推进城市创新体系和机制,试点可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清理系统协调发展。鼓励加强关键环节对接,整合发展收集、回收、运输、分拣和加工。但到目前为止,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的限制。在废物分类和低价值废物资源的协同处置中,能够复制和借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模式不多,更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仍在探索之中。

点评:两个网络的整合是突破“垃圾围城”和“垃圾围村”的关键,也是解决城乡环境问题的关键,即减少和回收生活垃圾。根据源头分类,40%的低价值可回收材料和40%的厨房垃圾可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并被纳入资源回收轨道,从而成为可回收的可再生能源。因此,真正进入终端处理的垃圾减少到20%,填埋量和焚烧量最小化。

推广“互联网+回收”和“两网融合”是中国推动的一种新的回收模式。从再生资源回收的“红海”到新的“蓝海”,是企业加快创新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仍然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如何与环保和环卫企业合作,形成涵盖环卫、再生资源和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是企业发展的新商机。

02煤制天然气环境影响评价回收

在过去的一年里,油价暴跌,天然气消费增长疲软,这使得煤制气“大跃进”发展的基础迅速消失。然而,在2016年初,“开门”的信号似乎突然出现了。2016年,之前陷入停滞的煤制气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不利的外部条件,如经济效益不佳和贷款模式缺失,使其难以恢复。

点评:煤化工项目集中的地区要么是水资源短缺,要么是环境容量不足。现在,全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对煤化工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

一方面,环境要求提高,政策收紧;另一方面,煤制气项目在环保设施和技术方面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制气或煤化工行业的环保和零排放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零排放是绝对可以实现的。此外,这与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

03环保权责重组

在年初的两会期间,环境保护部突然宣布将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司和污染防治司分开,并将相关职能并入新成立的水、大气和土壤环境管理司。在环保产业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新三师的成立是陈吉宁部长扭转环境保护部政策理念的一件大事。

点评:环保监管尚未形成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总量控制的理念仍给环保部带来尴尬。经过一年的论证,新的第三师的成立终于有了定论。然而,设立新的三个司的核心目的不是放弃"全面控制",而是使其更加专业和可信。

从工业的角度来看,目前许多工业都重视环境保护。例如,接近零排放和超低排放往往与经济直接相关。在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博弈中,地方政府的经济税收受到直接影响,影响到整个主体,其背后的利益格局非常复杂。因此,在环境保护部权力重组的背后,环境管理者可以更强,具有更强的博弈能力。

经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新《环境保护法》的大力实施,还是陈吉宁部长治下的环境保护部的强硬态度,以及环境保护部最近的大规模分权行动,都暴露出环境保护部多年来的苦难,已经到了难以回头的地步。除了观念的转变,环境保护部、地方环保局、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也需要理顺。因此,环境保护部也在寻求新的环境管理机制,并重组环境管理中的各种权力和责任。建立新的第三部门已成为必要。

04土壤修复变暖

《土壤十篇》于今年6月发布,使得土壤处理市场从幕后走向舞台。然而,企业的热情和无序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政府和业主已经习惯于将土壤修复作为一个窗口,以显示他们保护环境的决心。这使得土壤修复成为除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之外另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

点评:在油田、石化、煤化工和环保领域,许多企业已经进入土壤修复领域。他们正在等待技术和管理的第一步,并期待着在未来的新兴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个由传统环保公司和跨国公司组成的市场中,他们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然而,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他们也充满焦虑,小心翼翼地前进。

在这个才出现了两年左右的市场上,百花齐放的热潮让我们思考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无论是epc还是bot,哪种模式适合土壤修复。此外,除了商业模式,我们没有忘记探索一个重要事实:新兴产业和不完善的政策。《屠十篇》发表后,仍有许多条款需要完善,实施起来仍有许多挑战。

05 vocs治理加速

Vocs已被证明是烟雾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的排放来自燃煤电厂、运输燃料排放、石化、石油和溶剂储存及运输行业。石化行业作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已经成为第一个测试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的行业。随着标准和政策的不断完善,石化vocs已成为空气体污染控制的重点。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湖南、四川、辽宁、浙江和河北相继出台了征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污费的文件。收费标准将基于污染者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并将实施差别化的污水收费政策。如果一切顺利,石化行业将成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控制的出口。管理部门也希望石化行业能成为燃煤电厂和交通源头控制的切入点。据估计,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超过1500亿元。

评论:企业进入vocs市场有几个困难,其中之一就是资金流动问题。如果煤化工行业的零排放和脱硫脱硝是草原市场,那么vocs市场就是茂密的森林,很少有寡头住在空.相反,无数小公司就像新陈代谢。生活在草原上的狮子能在茂密的森林中生存吗?归根结底,企业的“游戏方式”应该改变。除了企业需要调整态度和改变模式,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外,不完善的政策也不容忽视。

06电力市场碳交易开放

今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工作的通知》,电力行业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之一。目前,有3家电网企业和155家发电企业被纳入7个试点项目。广东有85家发电企业(包括新项目),湖北有24家,天津有17家,上海有14家,深圳有8家,北京有7家。北京有2家电网企业,深圳有1家。

点评:电力行业已经开始参与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然而,由于空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能力有限,空更大的碳减排将取决于非化石能源比例的增加,如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对于电力行业来说,这无疑是新一轮的洗牌。

建立碳交易市场给电力行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背景下,碳排放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本上升将形成逆向机制,迫使发电企业改造和升级先进的发电技术,以减少减排约束的影响。清洁能源因其固有的低碳排放优势,将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供应商。

07“公众参与”剥离“环境影响评价”

最近,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明确指出,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应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中分开。公众参与将不再出现在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而是将由企业自己进行并单独提交。

点评:剥离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规范。如果不将公众参与从环评报告中剥离出来,不仅公众参与的实际价值无法发挥出来,还会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这自然不愿意被公众看到和接受。

以前,没有实现公众参与权的标准化程序。环境影响评价被称为抵御环境污染的第一道防线,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项重要法律程序。但问题是,公众参与如何体现其价值?如何真正参与环评并发挥作用?

使公众参与成为真正有效的评价指标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环评报告在剥离公众参与时应坚持限制原则:有必要剥离和防止公众参与的形式化和搭便车;我们还应该坚持不要完全放弃公众参与,应该关注和回应人民的核心需求。综上所述,限制原则是为了更规范地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任何违反这一原则的做法都将损害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公共利益。

排污许可证制度将全面实施

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方案》中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实施,将建立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体系,通过连接环评系统和总量控制系统,为排污收费和环境统计提供统一的排污数据。

根据该方案的要求,排污许可证将规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排放和排放目的地,并规定污染控制设施、环境管理要求和其他相关内容。

预计到2020年,国家环保部门将完成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对固定污染源实行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调控制,实现“一证”管理。据报道,火电和造纸行业将率先进行认证,2017年将发放“大气十大”、“水十大”等重点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排放许可证。

点评:我国实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层层分解到各行政区域,但区域指标难以与企事业单位的排放量相对应,导致基数不准确、弄虚作假等诸多问题,导致数据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有了许可证管理,行业界线清晰,区域统计方便。固定来源的污染物总量是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的排放量之和。

许可证需要地域管理。为实现环境改善的具体目标,各地需要在达标的框架下,将排放总量反向,分解到各排放企业和机构,实现差异化和精细化。在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地区,应采取提高排放标准或减少允许排放量等措施,实施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标题:回首丨迎大变革时代 2016节能环保改革嬗变年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344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