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如何激活智慧城市建设?
本篇文章1827字,读完约5分钟
智慧城市建设的巨额资金,加上高额的地方债务,使得政府财政资金难以为继,这使得资金短缺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自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ppp相关政策文件以来,ppp模式被视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困境的良药,引起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1)减轻政府资金压力,为破解智慧城市融资困境提供新渠道
一方面,智慧城市涉及多个领域,每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数千万到数百亿不等。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建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越来越重,在建项目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来越大,未完成项目的投资资金有限。据国家审计署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2015年到期债务为1.8万亿元。通过ppp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公共项目并获得合理回报,可以有效降低政府公共财政的债务压力。
原因在于,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引入ppp模式,以换取特许经营权,社会资本将承担大部分资本投资,同时也可能将政府承担的债务转移给企业,这不仅解决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也缓解了政府的增量债务。此外,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社会资本方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项目利润,这有利于政府存量债务的消化。
(2)打破公共服务的“垄断”,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过去,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相对简单,相关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一般由政府控制,只有项目建设外包给社会资本。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项目也不例外,一般由政府信息办公室或信息主管部门推广。
这种“独家垄断”状态导致地方政府严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服务的动力。例如,与便捷高效的电子商务服务系统相比,中国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系统的发展水平相当有限。
就行政审批网络而言,只有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网上服务大厅,但各部门可以网上办理的事情并不多;网上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多,只有少数地区开始建设网上医院、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公共图书馆等资源。
通过ppp模式,社会资本深入参与智慧城市公共项目,不仅可以打破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垄断格局,还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效益显著。
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和职能将相应地发生变化。政府将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合作伙伴和监管者,并将继续对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后续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监管,避免企业的巨额利润侵犯公共利益;企业对项目的参与程度也从单一建设转变为从方案设计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到后期维护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将政府在顶层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的优势与社会资本在资本投入、技术创新、专家和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努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建议。由此可见,ppp模式让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可以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动力源。
(3)明确参与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提供规避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的新机制
在最初的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中,由于双方的权利不明确,社会出资者往往演变成政府的一部分。例如,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原始合同中,只有责任划分,权利没有界定,导致许多本应由政府履行的行政权力,如制定标准,却被赋予了社会资本一方,使社会资本一方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对行政资源的垄断。基于此,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筛选纳入预算管理办法》(国发[2014]43号)中明确规定,禁止同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地方ppp项目。
在ppp模式下,参与者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界定,可以有效避免参与者之间“合谋”的腐败风险。此外,在以往的政府采购企业建设模式中,双方都试图将自身风险最小化,难以形成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协同效应不明显。
在ppp模式下,风险由最好的一方承担,因此另一方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例如,在智能交通项目运营中,如果企业因交通流量不足而无法实现基本预期效益,运营风险应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向企业提供现金流补贴,有效降低类似不可控因素造成的运营风险。
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这正是政府管理“低效风险”的易发领域。可见,ppp模式以“风险共担”为理念,以共同目标为纽带,将政府、金融机构、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等参与者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抵御智慧城市推广过程中所遭遇风险的有力武器。
标题:PPP模式如何激活智慧城市建设?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537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焦小平:PPP不仅是融资手段
下一篇:苏伊士集团在石化行业连获三个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