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第三方治理有几重深意?
本篇文章1913字,读完约5分钟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和改革目标的第三年。无论是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还是加快深化综合改革进程,今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特别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如何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提高各部门对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显然将成为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虽然《意见》只是针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一主题,但事实上,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承载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也就是说,在前期贯彻和推进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尝试从最关键的环节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尝试和探索,也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意见,我们应该着重理解四个关键问题。
首先,环境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环境污染的源头,目前的共识是市场失灵导致生产过剩,进而导致污染排放过量。因此,如果我们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我们显然需要政府的干预,例如征收环境税和进行排放交易。在很大程度上,这一逻辑也被用来理解环境污染控制,即污染物排放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来净化和生产社会所需的环境公共产品。在这里,如果环境污染控制的过程仅仅被理解为标准公共产品的生产,那么政府显然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直接参与其中。但事实上,在目前大多数环境污染案例中,我们都能找到环境质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或证据。
这意味着,即使环境治理的结果是公共物品,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应的治理主体,即污染者本人,并要求他付费。这一特征将环境治理与其他一般公共产品区分开来,从而使市场干预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实施“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基石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干预。政府在这里需要做的是通过法律来确定这一原则,而不是直接干预环境治理的具体过程。
第二,环境治理中的供求关系。如上所述,市场是环境污染控制的基石。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是污染控制市场的需求者,谁是这个市场的供应商?在过去的环境污染控制过程中,由于其作用不明确,一方面,政府往往作为污染控制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出现,即通过政府采购发出需求信号。另一方面,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在缴纳排污费后,往往认为自己不再需要承担改善环境的责任。即使在非法排污后,由于非法成本低,他们宁愿支付罚款,但不主动处理。因此,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比,需求意愿是不足的,这不能促进真正供给的创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想法。基于上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应该转变角色,减少直接购买,转而尽可能将污染者推向市场,使其成为治理市场的主要需求。这是本意见的主要观点之一。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点,有必要从源头上堵住污水排放和惩罚之间的模糊空。与此同时,有必要给污水处理企业一定的空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污染控制方法,或控制自己,或购买环境服务的市场。只有理顺供求关系,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和发展污染控制市场。
第三,环境治理中产业与资本的关系。当需求充足时,就创造了市场供给的可能性,为环境服务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以往合同能源服务市场的发展,即使企业有这样或那样的节能减排需求,市场上也很少有符合资质或能力要求的服务企业。这是为什么?这不是技术和人才瓶颈造成的,而是资本造成的。一方面,有节能减排需求的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投资大规模的设备设施改造;另一方面,大部分提供节能减排服务的企业规模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一度造成了完全没有市场的局面。
对此,笔者认为,为了给环境服务企业创造一个充足的空市场,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育,发挥资本市场的放大效应。针对这一点,《意见》采取了防范措施,充分考虑了资本市场在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的作用,并从价格、税收、金融和引进社会资本等方面提出了引导和支持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四,旨在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环境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新经济常态背景下,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是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与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相结合;二是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过程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和形式的转变相结合。
综上所述,即在经济增长下降、结构调整的时候,不仅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要从发展的角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过程转化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力。因此,促进环境服务业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就相当于在环境保护和经济两方面采取行动。这也许是《意见》颁布的最根本的一点。
作者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标题:推动第三方治理有几重深意?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21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PPP风靡环保企业缘何疑虑难消?
下一篇:宁波杭州湾新区环保监测站完成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