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军:污泥产业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本篇文章1692字,读完约4分钟
作为国家环保技术管理与评价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凯军长期从事与污泥行业相关的各项工作。近日,中国水网记者与王凯军就污泥问题展开了交流,他热切地表达了对中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关注。在他看来,中国的污泥处理和处置业务仍停留在概念上,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澄清。例如:
国家政策和行业专家一致认为土地利用是污泥处置的发展方向,但是为什么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呢?。
厌氧消化技术是世界各国污泥处理的首选,也是公认的行业节能减排的优秀技术,但在中国尚未推广?
焚烧作为污泥处置的三大技术之一,还不能被妖魔化吗?
环境保护部要求工厂污泥脱水至含水量50%以下,这导致了临时脱水处理在高倩的推广。它会阻碍行业中其他技术的发展吗?
好氧发酵:产业链亟待完善
“国家提倡的污泥处理和处置的首选技术路线是土地利用,但从事污泥土地处理的大多数团队和专家都是从事污泥堆肥的人。他们没有考虑如何延伸产业链。”王凯军总结了污泥好氧堆肥应用中的难题,认为目前对该技术的讨论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阶段。如何将“堆肥”送到农田并加以利用,是下一阶段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值得探讨、研究和实践的关键课题。
数据显示,美国约60%的污泥被送回农田,用作肥料。这条处置路线在中国可行吗?王凯军认为,在中国推广堆肥土地(农用)技术路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产业链需要整体设计,最终结论需要通过实践得出。其次,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必须分析国情。中国的情况不同于欧美。例如,美国是一个现代农业大国,人口稀少,农业高度机械化,容易消耗污泥产品;但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户一户”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利于污泥肥料的推广,因此有必要考虑建立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王凯军表示,好氧堆肥后的土地利用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是可行的,但如何实现产业化确实需要设计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链。也许在实践中,会发现这种技术路线是不可行的,因为产品出口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厌氧消化:市场化是必然选择
鉴于污泥厌氧消化技术推广不力,王凯军认为许多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技术层面上解决。据粗略统计,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只有20多个污泥消化设施运行稳定,有些项目启动后没有后续工程,或运行一段时间后成为摆设。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对污泥消化项目的运行和管理要求较高,以及在这一领域缺乏技术和经验。然而,王凯军认为,这不能成为逃避污泥消化技术的借口。
污泥处理处置作为公用事业的一部分,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处于政府的半垄断状态。作为一种先进的污泥处理方法,存在前期投资高、运行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在污泥消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存在一定的困境。
王凯军认为,要扭转这种局面,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道路。将市场化竞争机制引入污泥行业,打破旧模式下的垄断局面,允许有能力的企业或组织参与污泥厌氧消化等项目,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高成本、操作复杂、管理技术要求高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王凯军表示,政府应该从投资和运营方面激活市场,提供污泥投资市场,保证污泥处理和处置产品的销售;从需求方面通过购买终端电力和天然气,促进和保证市场的形成。
需要系统解决方案来解决污泥问题
归根结底,中国污泥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推广政策,考虑不同阶段的问题和措施,要考虑污泥处置的系统性和相应产业链的完整性。例如,王凯军表示,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先购买再生纸,因此再生纸行业发展迅速。污泥工业也是如此。如果园林部门实行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污泥肥料,污泥堆肥行业将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污泥政策仍然是供给导向的政策,停留在如何减少、无害化和稳定化污泥的层面。如果我们想克服发展的障碍,就必须在政策层面有所突破。王凯军认为,有必要完善污泥市场化的相关政策,促进政府对服务和产品的采购,将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相结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请关注更多关于污泥工业的激动人心的话题。9月13日和14日,“2013(第五届)上海水热点论坛”在上海举行。
标题:王凯军:污泥产业有很多深层问题亟待解决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0454.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