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聚焦水利建设?
本篇文章3275字,读完约8分钟
新闻提示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第一号文件》(以下简称《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第八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重点的第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第一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水利是人类控制、调节、引导、开发、管理和保护自然水资源,防止水旱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事业和活动。目前,中国水资源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大,地位更加突出。
《决定》系统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强调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决定》还科学界定了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的关键,是生态的基础。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改善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具有强大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
战略地位的解释
重视水利建设确保战略地位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和安全一直是治理国家和缔造和平的关键。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富,社会越进步,就越有必要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把防洪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水是支持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发达,粮食丰富。中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依赖天气吃饭的局面,就是简单地修建水利工程。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好天气和好天气。根本出路在于夯实水利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灾害的能力。
第四,水是生态安全的源泉。水是生命之源,美丽的水使山碧绿。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水的问题,它是由缺乏雨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造成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理水和改善水是重要措施之一。
第五,水利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保障人民有水喝、有清洁的水是维护生命健康的重中之重,是关系人民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工程,是做实事、为人民做好事的紧迫任务。
第二种解释是建立一个系统
四大体系的建设扭转了落后局面
《决定》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即通过5-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系统:
1.到2020年,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将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了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全国所有小型病险水库脱险,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全面建成;
2.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年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障率明显提高,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减少,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4000万亩;
3.江河湖泊水资源保护和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市供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
4.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解读第三个明确的任务
五大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决定》明确了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突出和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缺水问题,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二是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加强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
第三,建立稳定的水利投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水利专项资金,提取10%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未来10年全社会年均水利投资比2010年翻一番。
四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污染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第五,不断创新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通过这些安排,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具体化,使各级各部门、各级政府的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加抓手。
名词表达
你对水了解多少?
◆水环境
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水环境是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地方。水环境和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大气环境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复合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环境水利
水利科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一门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利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变化对水环境、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的学科。环境水利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各种水利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引起的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如城市化、酸雨和工业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新的水利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改变水质方面的作用;保护和利用环境,充分发挥水环境的各项功能。
◆水库
被人工建筑物如水坝、闸门、堤坝和堰阻挡和控制的水体。
我国规定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和蓄水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池塘。水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工程措施。它可以改变径流的自然分布过程,减少洪峰,调节径流,从而满足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同的目的对水库水质有不同的要求。修建水库将土地转化为水会引起自然环境的一系列变化:由于水面和陆面的辐射特性、热容量和导热系数不同,库区附近的湿度增加,温度变化缓慢;大坝建成后,改变了水沙平衡条件,增加了地下水径流补给。由于土壤水分的增加,土壤盐渍化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进而引起库区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施工前应充分论证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水资源利用率
一个地区或流域的已用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占该地区或流域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一般来说,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的地区或流域是供不应求的。大多数难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地区都是缺水地区。在一些开发条件差的地区,当水资源利用率超过25%时,也可能发生缺水。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超过50%,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辽河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数字语音
40%
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中,水的增产作用最为突出。1亩灌溉地的收入是1亩旱地的2~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
1000金
在中国三大农作物中,小麦耗水量最少,每亩耗水量为400立方米。通常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消耗1000公斤水。
7000亿元
“十一五”水利总投资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
五年累计有效灌溉面积1.9亿亩,增加5000万亩,灌溉面积增加1.9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
90%
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8.77亿亩,居世界首位。中国生产了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如棉花和蔬菜,而耕地面积不到中国的一半。灌区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标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聚焦水利建设?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424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