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元投资直面饮用水安全隐患
本篇文章2448字,读完约6分钟
在水价上涨的大趋势下,人们越来越关注饮用水的质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在水污染控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结果却远远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国家审计署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三江源”水污染防治经过6年时间,投入910亿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水质仍然较差,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质仍处于ⅴ类或劣于ⅴ类..
当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控制时,我们的居民什么时候才能喝到安全的水?
近日,中国城市用水协会副会长邵宜生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有水源条件下,改善水厂净水工艺和设施,完善供水管网,也可以改善水质,保证供水安全。他透露,即将出台的《城市供水水质保证和设施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现有水源水质条件下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预计三年内将有数千亿元的巨额投资。
邵宜生分析,“十二五”期间供水安全面临的挑战来自三个方面:能否有效遏制水环境恶化,尽快改善水质;如何尽快改造供水设施,提高净水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如何快速提高水质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
据报道,该计划侧重于三个方面:水净化设施的改造、供水网络的改造以及提高水质检查和监督能力。邵宜生认为,这是一个改善中国饮用水质量的机会。
三方债务引发饮用水安全隐患
水污染是饮用水安全的最大隐患。然而,水污染控制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
北京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闻一波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三河三湖工程时说,投资规模和治理时间决定了该工程不能完全解决当地的水污染问题,水处理必须长期坚持。
清华大学环境系水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符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中国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债务造成的。我国除了水源污染严重外,还存在供水设施落后、管网老化、渗漏率高、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三个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中国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为了解决水问题,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一个标准、五个规划和一个重大科技项目,试图形成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从中央到地方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体系。邵宜生表示,该计划的实施可以改善上述两个环节。他指出,水污染问题不能指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对中间环节的投资更直接,可以迅速改善水质。
据悉,我国大中城市的自来水厂基本上可以保证出水的质量。然而,自2007年新修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以来,相当多的水厂都是按照过去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头和尾的问题都是最大的
除了供水设施不能满足新标准外,配水网与二次供水设施的差距较大,问题较多。
据统计,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正在老化,部分城市供水漏损率高达30%,严重超过了国家6%~12%的标准。跑、冒、滴、漏的发生严重影响供水质量和安全运行。邵宜生指出,供水安全是首尾两端最大的问题。头是水污染,尾是配水网络和二次供水设施。风险大,隐患多。
他说,饮用水的标准应该是从居民家中的水龙头流出的水,而目前通过供水行业的标准水是指工厂用水,供水末端进入住宅建筑的部分缺失。开发商对进入大楼的管网负责,管道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不合格。二次加压存在较多的水问题,水箱管理更为严重。
邵宜生指出,谈论水质达标而不进行管网改造只能是空.
好消息是,目前,沈阳和中国其他城市已尝试鼓励和授权供水企业扩大管理,接管物业管网,更换旧水管,实现领先管理。
据报道,目前这些措施只是在小范围内试行。政府补贴和提高水价被用来解决企业成本增加的问题。
因此,符涛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投资,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终将进入水价并转嫁给消费者。
邵宜生还表示,导致《规划》尚未出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投资主体不明确。他说,如果中央政府有更多的资金,这将大大减轻水价上涨的压力。为了扩大内需,中央政府应该增加投资。投资改善水质、保障饮水安全的民生工程是值得的。
本地化是未来的焦点
由于缺乏检测能力,无法判断水质是否合格,直接导致政府监管能力不足。同时,供水企业需要检测数据来指导生产,消费者也期望了解水质。
但现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的水质检测能力不高。邵宜生指出,全国只有20多家供水企业能够检测106项国家指标,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95%以上没有完整的检测能力;大多数县级以下供水企业没有配备基本的水质监测设备,甚至无法检测常规的水质指标。
邵宜生透露,该计划预计在3年内投资30多亿元,以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宜生提到检测设备时非常郁闷:现在大规模的水质检测设备几乎都是进口的,大部分实时在线监测设备也是进口的。购买仪器后,使用的消耗品也非常昂贵。我们完全是失败者。
邵宜生等人不甘示弱,在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一五”科技计划中提出了仪器开发项目。消息一传出,国外类似工具的价格立即下跌。
因此,下一步要加强重大水利工程的产业化,不仅要产业化,还要地方化。邵逸生说道。
中国的环保产业规模小且分散,但一些新兴企业仍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例如,浙江的一家仪器制造公司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包括其技术和销售网络;海南的一家膜净化技术公司开发了卷心菜价格的膜技术,试图打破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邵宜生对这些企业非常满意。他说,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十二五”规划将把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将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个以企业为核心推进工业化的平台。
作为中华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商会会长,闻一波表示,任何计划的出台都会对行业市场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企业会特别关注。他希望《规划》能尽快出台,给企业和地方政府足够的准备时间和明确的发展方向。
邵宜生指出,规划和实施通常滞后。他推断,该计划可能与“十二五”规划合并,成为“十二五”期间供水安全的指导性计划。
邵逸生对计划的未来充满了雄心。他说:我们在这个规划上确实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仅有规划的指导方针,而且对企业和水厂也有具体的实施方针。我相信,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资金的投入将带来更快的成效,并改善水质。
标题:千亿元投资直面饮用水安全隐患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425.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