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十二五”规划中的水问题出谋划策
本篇文章1815字,读完约5分钟
今天,由世界资源学会、清华大学、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所和水利部水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十二五”水资源重点问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环境系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讨论中国“十二五”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水资源关键问题。主要议题包括:中国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战略思考;中国淡水湖富营养化控制:缺水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有效方法: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水安全。
来自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南京大学、能源研究所、麦肯锡咨询公司、林诺泰克咨询公司、清华大学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根据各自的研究或工作重点深入讨论了上述关键问题,希望通过促进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水资源问题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水网作为支持媒体参加了研讨会。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水环境现状、中国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解决中国水环境问题的重点以及苏锡常地区的水问题。2008年,中国总供水量为3828亿立方米。近年来,由于用水效率的提高,中国的用水量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显著增加。同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控制也取得了成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污染物的增加远远低于经济增长。
陈吉宁认为,中国水环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压力、粮食安全(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数量性问题,如对肉、蛋和奶的高需求)、环境压力和发展模式的不平衡。目前,中国仍处于依靠汽车工业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伴随着高投资和高污染。2030年之前,环境压力无法缓解,可能会持续到2040年,东部地区压力更为集中。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常规污染物,必须加强对营养物质的控制。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物在一些地区可能更严重。
陈吉宁提出了解决中国水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控制水环境敏感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随着流域水文系统的“脱钩”,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依赖于水资源的抽取,土地变化对径流的影响越来越小;养分的区域平衡;与区域营养平衡相联系,水环境设施正在向集团化和小型化发展;区域综合管理、运营和绩效监督。
国家环境规划院院长王东也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水环境的总体情况。2008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61%,污水处理率达到66%。他说,“十二五”规划将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21-22项纳入评价范围,总氮、总磷和粪大肠杆菌可作为评价指标。总体目标是“控制总量,提高质量,防范风险”。从“十二五”规划看,“总量约束、质量引导”对污染物的排放。规划中的指标分为评估指标和评价指标。前者是必须达到的底线,而后者是可以预料的。
世界银行的代表在发言中建议,提高效率是控制水污染的基本原则,必须考虑更好的技术和更好的信息共享。世界银行愿意根据全世界的经验,提出最适合中国的有效方案。
亚行代表建议,在规划中应考虑老龄化和气候变化等新因素。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更加灵活,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还建议卫生部门在水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首席代表邹骥教授主持了研讨会。
据了解,wri及其合作伙伴将提出一系列关于富营养化和营养物质污染的建议,希望能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富营养化控制做出贡献。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在“十二五”规划中考虑如何减少氮磷污染和控制富营养化的策略时,(反战者国际的建议将提供信息和帮助)。
资源学会及其合作伙伴还将对中国“十二五”规划颁布后采取的氮磷污染控制政策和策略提出深入、全面的建议,提出缓解中国营养污染和富营养化的综合框架,并分别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此同时,资源学会还将为中国地方政府起草一份关于如何控制富营养化的操作指南。该指南包含一系列管理工具,可帮助地方政府有效实施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的战略和政策,从而实现五年计划的既定目标。此外,资源学会及其合作伙伴将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和加强中美两国在控制营养污染和富营养化方面的信息交流。
今天上午,主要议题是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以及水质富营养化问题。下午,研讨会将就两个主题进行主题演讲和讨论:“水资源短缺:平衡水资源供需的有效方法”和“水与能源: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权衡两个部门之间的政策选择”。
标题:专家为“十二五”规划中的水问题出谋划策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685.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