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声:地方政府融资要“开正门”
本篇文章2697字,读完约7分钟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嘉年华将不再举行。
“今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发展,这在很多方面遏制了地方的金融偿付能力,并有可能引发金融问题和财务难题。”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在中国信用促进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说..
无论是“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还是今年上半年的7.4万亿天信贷,其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融资平台大多由地方政府建立。通过分配土地、股权、费用和其他资产,资产和现金流符合融资标准的公司被打包,政府信贷提供隐性担保。
“今年贷款的热点是地方融资平台。我们每天审查的项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9月21日,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项目,政府都可以承诺偿还贷款。甚至一些政府没有承诺偿还的项目也曾遭到抢劫。”
记者从银行业内部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范围内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已达5.26万亿元,比2008年初增加了一倍左右,大部分资金来自贷款。
鉴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快速增长存在潜在风险,监管部门多次发出风险警告,各银行也多次发出警告,比如提高融资实体的准入门槛。
在刘第一次公开提醒潜在风险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基于债券市场建设的解决方案,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为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打开“大门”,从而部分“解放”银行信贷。
刘认为,就增量而言,有必要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市政债券有无限的空空间”;同时,他建议将巨额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债券市场挂钩,进行资产证券化。
对此,一位来自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人士告诉记者,通过贷款证券化,银行可以从一些政府平台上收回贷款,“这是一个好办法。”降低贷款在银行的集中度。此外,让政府直接面对市场将使操作更加规范。”
削减“增量”并转向“库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长过快,风险较大,这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更多关注。然而,中国央行副行长刘21日发表了积极的公开声明,这在不久的将来仍是罕见的。
“不能说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的天才创造。”刘对说道。然而,他也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在市政债务的“前门”没有打开的情况下创造的一条道路。"这相当于当地政府把一扇小窗户变成了一扇门."
由于步行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变成了一条路,所以如何让道路变得平坦,让道路上的车辆按照规定行驶,已经成为主管部门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提前化解未来可能出现的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必要问题。
对此,刘认为,应该首先规范“增量”,即在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上“打开大门”,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
"市政债券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空空间."刘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实际上不能总是由银行和政府担保,这与银行稳定的原则是不一致的。
对于“存量”,刘表示,不同部门在定义和统计上存在差异,但“存量规模极其巨大”。
刘建议,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存量贷款可以与债券市场挂钩。一位与会者解释说,刘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债券市场的建设,即将现有的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并通过市场来寻找价格,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刘看来,资产证券化还有一个额外的“妙用”——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当资本市场担心银行大规模再融资会吸太多血时,通过融资提高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可能会导致股价大幅波动,或者难以缓慢实施。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提高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措施。
多重风险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正在快速增长."今年7月,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最高管理层在内部工作会议上警告中层管理人员。
银行业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最近,监管部门开始以各种方式提醒银行注意本地融资平台的风险。目前,6个部委(NDRC、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商务部和统计局)已同意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风险。
“强调2005年以来发放的新贷款,并重申金融无法担保。因为根据国家预算法,财政担保贷款是非法和无效的。”上述股份制银行的高管解释说。
同时,高管提醒与会者,银行必须密切关注平台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将第一还款来源确定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符合商业银行的通行原则。
上述股份制银行高管继续表示,目前,政府的偿付能力已接近警戒线,但如果加上隐性负债,债务是什么,现有数据无法统计。“我觉得这个风险还是很大的。”
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家都指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存在多重潜在风险。
首当其冲的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多位银行家告诉记者,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融资、多信贷”的格局,银行有时难以把握地方政府的整体负债和金融担保承诺。
偿付能力差是第二个风险。东部沿海地区某市监管部门指出,在今年该市各区县财政收入增长势头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区县融资平台企业贷款迅速增加,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第三个风险隐忧是,融资平台虽然是借款人,但其借入的资金在转入专用财务账户或关联企业后,实际上发挥了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过渡性融资(如填补项目建设中的资金缺口)等多重功能,这使得银行难以监控资金的流向。
正如前述股份制银行高管所说,风险缓释的有效性难以实现,已成为一大隐患。许多银行授信审批人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依靠政府担保(如发放“安慰函”)、土地质押和项目收费权质押,但在实践中难以落实。
债务规模翻了一番
隐性风险的积累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正相关”。
近年来,作为地方政府项目融资渠道,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发展迅速。据权威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有3800多个政府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是区级平台公司。熟悉融资平台的银行家告诉记者,地方政府以金融配置、土地配置和股权配置的形式贡献了约20%,其余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2009年第一季度,在4万亿投资等经济刺激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贷政策更加倾斜。
正是因为隐藏的担忧,银行家们已经拿起风险控制的“风扇”来保持冷静。
此前,在一家大型银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该行一位管理人士告诉记者,该行一直在密切关注信贷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贷款已成为主力军的情况。
据了解,即使是省级投融资平台客户,我行也不会盲目干预,而是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结构、财政收支、债务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客户和项目。例如,原则上,银行不参与省级以下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铁路投资。
9月21日,一位来自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该行已经发布了一项关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标准化政策。“省政府平台基本上可以做到;城市一级的名单管理;县一级还有一个漏洞,有些项目要经过总行审批,时间肯定会更长。”
标题:央行发声:地方政府融资要“开正门”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793.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傅涛:万里行的记忆
下一篇:同方股份增资水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