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桃花溪治理死局 20年治污耗费近20亿
本篇文章3857字,读完约10分钟
桃花在燃烧,鸟儿在低语,溪流在潺潺流淌...经过20年整治的桃花溪,将在春节后的桃花溪水库——蔡赟湖水库建成后,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水。近日,有关部门报道称,到2009年,整个桃花溪将会有清澈的水流过,人们记忆中美丽的桃花溪有望“重生”。
桃花溪的治疗在全国具有标本意义。它所面临的污染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次级河流状况的一个缩影。经过几次整治的桃花江这次真的能“起死回生”吗?如何保证水源和水质?其治理经验和模式的国家意义是什么?在媒体的高调宣布下,报社记者前去深入询问。
九条支流都被活埋了
1月12日,九龙坡区蔡赟湖流域几乎干涸的河道中有少量绿水。虽然现在是冬天,但仍然有许多水生植物漂浮在上面。
"植物在水面上生长的密度越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越高."重庆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师林炎(音译)表情复杂地看着水。
因为我从小就住在杨家坪,在林炎的童年记忆中,我小时候,桃花溪清澈见底,我会划船。河边有桃花,河里有鱼和虾。"每年夏天,成年人和婴儿都会成群结队地跳进河里游泳。"回忆起童年的快乐,林炎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
桃花溪发源于沙坪坝区平顶山,全长15.79公里,曾是重庆主城区五条重要次级河流中最大的一条。流经三个区县后,在李家头长江大桥北桥首流入长江,被称为主城的“绿色大动脉”。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的加速,河流居民点的增加,大量企业将有毒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桃花溪。到20世纪70年代末,桃花溪的水开始被污染,鱼虾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高新区和九龙坡工业园区一排排的建筑和工厂聚集在河的两岸,桃花江的污染情况达到了顶峰,整条河黑得像墨水一样,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岸上的居民不敢开窗。
“到20世纪80年代,最初向桃花溪注水的九条支流的河床都被埋在工厂和道路下面。”后来,从事水污染研究的林炎告诉本报记者,支流的萎缩最终导致桃花溪成为一条没有源头的死河;此外,桃花溪沿岸有近1000家企事业单位密集分布,居民40万人,每天约有6万吨生活和工业污水及垃圾直接排入桃花溪。整条河累积的垃圾一度达到300万吨。桃花溪越来越窄,成为一条“季节性河流”,大部分时间都干涸了。然而,在夏季汛期,只要降雨量达到50毫米,主城区穿越杨家坪和石坪大桥的河段就会被淹没。
"当时,岸上的许多居民患有肝病和肺病."林炎说,几年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来这里投资房地产,但银行根本不愿意放贷!
污染速度超过控制速度
1987年,该市成立了一个由副市长领导的治理领导小组,动员全社会参加桃花溪污染控制战役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桃花溪公司)副总经理童贤回忆说,在那次运营中,共修建了28公里的排水管道,并对一些河流进行了清理和绿化,总投资1868万元,历时10年。同时,在重庆动物园河有一个在清澈的水中划船的场景。
但是,由于只对部分河段进行了整治,上游污染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最终导致整治跟不上污染速度。不久,污水管道被堵塞,污水被直接排入河中。桃花溪仍然又黑又臭,到处都是垃圾。随后,桃花溪陷入了新一轮更严重的污染。1998年,治理办公室被解散。
1999年,桃花溪治理工程被市政府列为“民心工程”,成立桃花溪公司负责桃花溪治理。2001年12月,整治工程开工,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河道整治和截污完成;2007年,以建设彩云湖水库和桃花溪湿地公园为重点的“清洁水工程”竣工。
在修复工作中,先后采用了美国cbs菌株、qh絮凝技术等水体修复方法。“但上述方法不仅成本太高,而且只能起到局部临时治理的作用,对改变花溪河的河流生态没有影响。”重庆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副院长张智表示,如果把桃花溪比作心脏,那么每一条支流都是输送新鲜血液的血管。当这些血管被切断时,心脏会失去跳动的能量。桃花溪需要补充自来水,这样自来水就不会腐烂。
用科技污染控制取代大会战
既然周围有这么多的污水要排放,你能不能考虑净化污水,作为桃花江的补充水?2006年,市科委、九龙坡区政府、重庆大学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将“科技支撑桃花溪修复治理”纳入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去年10月,位于桃花溪上游的杨胜桥污水处理厂竣工。来自高新区陈家坪方向的生活污水,经过曝气增氧、微生物填料等多极处理,成为三级至四级清洁水,不脏不臭,进入桃花溪杨家坪动物园。
然而,仅靠杨胜桥污水处理厂向桃花溪注入清水是不够的。九龙坡区政府在对周边地形进行测量和计算后,在九龙坡工业园区附近的一个天然洼地修建了蓄水量为168万立方米的蔡赟湖水库,该水库不仅可以防止夏季内涝,还可以通过地表水淤积蓄水。
目前,275米高的水库大坝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准备通过除草和疏浚来清理水库。张志说:“蔡赟湖和桃花溪的污水管网将在今年年底前连通,桃花溪的污水将在全流域被切断。污水被拦截后,除了天空中的雨水,桃花溪的污染水源完全消失了。”但是,由于降水的时间空分布不均匀,为了保证水库在枯水期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流量,必须采取措施为水库补充水源。
根据规划,九龙坡疾控中心和盘龙的生活污水经周边生物湿地生态净化后,将成为蔡赟湖水库的补给水。据了解,未来桃花溪沿线污水处理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进入主城区截污管网,送至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一部分进入羊生桥污水处理厂;另一部分经蔡赟湖人工湿地公园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放,后两个水源将加入桃花江。
“杨胜桥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1万吨污水,而蔡赟湖水库每天可为桃花江提供2万吨清澈的溪水。这两个主要水源是为桃花水系统安装的“标兵”,可以为桃花溪补充充足的水。”市科委副主任皮晓青对此进行了描述。
如何形成生态河流?
当水源有了保证,我们如何保证它的水质?
“以前的桃花江非常清澈,因为两岸有很多农田和荒地,周围的水经过了生态净化。”张志说:“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自然生态滤床’已经消失了。”
为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条生态河流,该河流拥有丰富的植被、淡水和相互依存的多种生物种群,形成一个系统,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张志认为,水利工程应该以多功能开发为基础,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动物和微生物,还包括河流与相邻土地系统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信息交换。
根据规划,今年将在蔡赟湖前建设一个200亩的湿地公园,种植梭鱼、再力华、黄瓜等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形成多极生物处理膜。污水经“透析”处理后,上游污水将被净化后注入桃花江。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因地制宜开展湿地生态床河道整治,利用植物保存部分天然雨水,恢复桃花江自净功能。在满足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景观。
油桐首先介绍了今天蔡赟湖水库形成的地方曾经是一个贫瘠的斜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湖周围的山丘呈盆状,这将形成中国西南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的峡谷景观,落差100米。
届时,桃花溪将穿过峡谷公园,在那里可以看到水禽等野生动物和菖蒲、芦苇、梭鱼等抗污染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尤桐贤告诉记者,随着桃花溪截污和河道整治两大工程的完成,到明年年底,桃花溪大部分河段将常年保持清水畅通,将直接惠及40万居民。
“蔡赟湖和湿地的建设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升值。如今,九龙坡最贵的房子都集中在这一带。”提到这些,林炎有些激动。
历时20年的改造耗资近20亿元
桃花溪的治理即将结束,但是桃花溪综合治理工程花了多少钱?
据记者调查,在公开项目建议书中,一期工程投资1.58亿元,2004年开工的二期工程投资4.13亿元,九龙坡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在蔡赟湖及配套湿地公园的总投资超过10亿元。
经过20年的污染控制,耗资近20亿元,桃花江将最终以清水流淌。
据张志介绍,我市仍有18条次级河流被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其中6条已开始治理。其中,全长88公里的谭亮河穿过人口密集的地区,如九龙坡、沙坪坝和北碚,这是另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鸭场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八大“灾害”正在污染这条母亲河。黑水流过,气泡堆积,发出臭味...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水河”。
花溪河位于长江以南,是一级支流。流域面积268.46平方公里,总长度63.62公里,主要在巴南区。近年来,沿海附近的服装厂、大型养鸭场和几家私营摩托车和汽车维修企业的污水排放,造成了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乱倒。此外,流域水土流失、农田施肥和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
其他主要城市的溪流现状不容乐观:例如,南岸区的海棠河已被填满,建造高端酒店和住宅;江北区的董家溪变成了一条臭水沟,为城市发展让路;沙坪坝区的詹家溪,虽然水流依旧,但沿途污染严重;渝中区大西沟在市民的记忆中只有一个地名...
“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天然河流的硬化运动导致了溪流的消失。许多溪流已经或正在被填满以建造房屋。开始时自然形成的河床已经消失,变成了城市的下水道!”说到这些,张志很是担心。
“桃花江整治后,自然生态依然无法达到清晰。由于原有桃花溪两岸的自然生态已经消失,即使我们再努力,再精巧的设计,也绝对比不上原有的生态。”对孩子要坦诚。
“今天的桃花溪就像一个透支了的人体。如今,它只能靠药物和机器来逐步改善和维持。”张志说,桃花溪的管理在全国是典型的。流域广阔,来水复杂,面临的污染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次级河流状况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经济增长方式."张志认为,今后应借鉴桃花溪的经验,尽可能保留天然河流和溪流,尽可能少地改变原有的地貌和植被,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标题:重庆:主城桃花溪治理死局 20年治污耗费近20亿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9987.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