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混改的背后:市场由零散化转向综合治理
本篇文章2707字,读完约7分钟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大批民营环保企业经历了“混合改革”。
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今,已有21家民营环保企业引进了国有资本。
根据环保商会的统计,从2018年到2019年底,头部有问题的民营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股权救济,16家环保上市民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转让,其中15家受让方为国有资产,10家实际控制人发生了变更,交易金额约为180亿元。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6月5日对记者表示:“近几年来,大约有20 ~ 30家环保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被混在一起,并发生了变化。一些企业原本有退出的意愿,所以他们把它们卖给了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由于财政紧缩,一些企业感受到了资金的压力,只能是喜忧参半。
一位经历过“混合改革”的民营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认为,新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清晰: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和资源整合带动一些重大项目;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更加注重细分和核心技术。
该负责人认为,环境行业将出现更多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然而,随着国有资产进入的深化和加强,也对环保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月27日,全国工商联环保商会秘书长马辉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时作出如下判断:近两年来,整个环保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混合改革在未来一定会继续推进和深化。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优势,如发挥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资源整合和资本优势,利用市场开发和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实现强联盟效应;第二,受大政策环境的影响,结合国家相关重大战略,一批混合改革案例应运而生。
然而,其背后更大的逻辑是,中国的环境治理已经逐渐从最初侧重于分散的市场转向区域、流域和集中的综合环境治理;从以前对末端处理的关注,转向源头削减、过程综合控制和末端处理。
马辉分析说,在新的格局中,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必须有植根于生态环境的长期战略考虑;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前提是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服务能力。
混合改革
环境商会会长、田波环境董事长赵利军表示,自2017年底以来,受宏观政策影响,环保产业整体融资形势恶化。金融问题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产业危机尚未完全解除。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大量进入也为该行业注入了新的资本、资源和商业模式。
郑丽华(化名)在一家私营环保企业工作,该企业近两年经历了混合改革。“在混合改革时期,与中央企业谈判的核心之一是项目是否赚钱;对于私营企业向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资金是可以返还的。”郑立华告诉记者,当时在谈判桌上,老板对中央企业有信心,认为中央企业有能力归还欠款。
郑立华所在省的环保企业应收账款超过50亿元。2017年,另一家环保企业的一名高管率先行动,一家中央企业准备进入郑立华的环保企业。
郑立华告诉记者,中央企业进来后,第一个变化是有资金进来,然后有可能项目欠款会回来,此外,融资成本也可以降低。
他以一家地方中央企业为例,其融资利率为4%。即便如此,当地金融机构“追逐”放贷,在中央企业进入之前,其企业的综合利率为11%。
在过去的两年里,当环保企业遇到财政困难时,地方救济资金进入,地方国有资产投入数十亿。后来,生产经营没有改善,地方国有资产要求老板出去。
郑立华告诉记者,中央企业被引进后,原来的老板放弃了很多。例如,中央企业担任董事长,地方国有企业担任财务总经理,中央企业也担任人力资源负责人。
马辉认为,由于2018年外部环境的变化、新的资产管理法规以及ppp政策的收紧,对民营环保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资金短缺,甚至濒临破产。这时,他们迫切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国有资产绝对是他们的首选,一些大型中央企业也把环保领域作为战略转型的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浪潮得到了推动,大量的混合所有制环保企业应运而生。
交易背后
大型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继续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市场布局和M&A贸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考虑到国家的主要生态和环境保护战略。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银监会和中华全国工商联联合发布了《关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确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节能环保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相关业务合作。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开放重点行业市场,在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开节能环保领域的竞争性业务。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治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参与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
针对民营节能环保企业资金链问题,《意见》要求地方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搭建沟通平台,推动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基金和国有资本积极参与民营节能环保企业的救助,合理化解股权质押风险。
"这对民营环保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马辉很高兴看到《意见》中的许多具体表述,如完善招投标、履行对民营企业的各项承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节能环保项目建设等。这些都是增强版本,以解决行业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事实上,每年国家层面都有一些相关政策或多或少的优惠,但具体到每个环保民营企业,受益的感觉是不同的。行业专家认为,整个环保产业方兴未艾,环境治理仍是当务之急。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将继续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不能说这对任何人都更有利。关键是培育内部力量,回归环保产业的本质。
“大型中央企业更适合承担长江保护等大型战略任务。他们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建立了一个从设计、投资、设施和设备到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生态圈。这个路径选择非常正确。”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向《经济观察报》表示,根据今年第一季度环保项目的招标情况,有28家央企中标,占央企总数的三分之一,成立了十几家省级环保平台公司。
但是,对于中央企业的大规模进入,业界有这样的担心:如果超过一半的中央企业同时进入,是否合适?投资的好处是什么?毕竟,要有长期的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包括操作、技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积累。
对此,杨斌表示希望有序竞争,并更加注重增量而非存量项目。环保企业要积极适应和拥抱新形势的变化,不能关起门来抱怨别人。
趋势
在马辉看来,比较明确的鼓励混改,在大的环境及逻辑推动下,有加强作用。这两年,环境领域的混改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与大环境相关。但最开始是纯市场化的行为。“前两年行业内大规模的并购、混改行为,也需要时间进行消化、磨合,国资与民企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形成混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我们混改的一个真正目的。”
标题:环保企业混改的背后:市场由零散化转向综合治理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21784.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