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环保企业连活着都不容易,出路在哪里?
本篇文章3060字,读完约8分钟
1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先技术和产品。
早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其培育成为中国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后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用一章的篇幅勾画了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蓝图。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了三大目标,即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将超过2.8万亿元;培育50多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环保企业;到2020年,环境治理市场将全面开放,环境信用体系将基本建立。
官方数据显示,自“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网络流行语说:“如果你站在风中,猪就能飞。”然而,在环保从业者的眼里,虽然有许多优惠政策,它仍然难以生存。一些行业观察人士甚至断言,“5年内将有大量中小环保企业死亡”。
记者发现,目前有四个突出问题威胁着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问题1:融资困难
e20的环保平台符涛曾经说过融资难,因为融资只停留在项目融资阶段,收益率在6% ~ 8%之间,没有高额溢价。
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系统问题,原因很多。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由于其规模小、积累少,很难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二是金融体系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难以客观判断信用状况。第三,核心竞争力普遍缺乏,绩效不够稳定,发展前景难以评估。
在中国环境通讯社主办的“2016城市绿色发展论坛”上,江西致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阳对记者表示,国内外在贷款方面是不同的,只要有好的想法,国外可以贷款。那一年,美国的苹果公司只是因为乔布斯的一个想法才借钱,而国内国家需要抵押或质押。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一是融资渠道不畅,中小环保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多依赖银行。此外,中小环保企业贷款运营成本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较大。
媒体调查发现,中小环保企业获得资金有三个渠道,即银行贷款、自筹资金、证券市场融资和其他渠道,分别占80.82%、16.44%和2.74%。
二是不良贷款税前核销政策相对严格,加上严格的业务问责和绩效考核,面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评估压力,银行积极性不够。
与传统行业相比,大多数环保企业规模小,缺乏抵押担保能力。大多数股份制银行还以收取金融咨询费和手续费的形式实行浮动利率。企业很难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贷款。申请授信审批流程长,条件严格,难以满足企业长期资金贷款需求。
问题2:“野蛮”跨境,混合
“大气十大”、“水十大”、“土十大”相继登陆,行业预计将带来近20万亿“大蛋糕”,吸引众多企业纷纷进入环保领域。用“热”来形容今年的跨境M&A并不夸张。
今年年初,现有的M&A订单频繁爆发。北京资本和先锋几乎同时投资浙江先锋。交易完成后,北京资本持有约21%的股份,先锋持有19%的股份。一些媒体称其为“帝国首都”。
不难发现,大型国有企业无疑是并购浪潮的主角。由于业务转型的需要,一大批国有企业借助资本优势涌入环保行业。例如,葛洲坝集团投资约4.7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开丹水务75%的股份;中国石化节能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湖北省,是中国石化唯一的节能环保工程公司、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和技术支持中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商会会长表示,一些传统行业和企业的传统业务甚至下降了30%以上,因此环保产业已经成为行业突破的重要选择。
事实上,国有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跨境进入环保领域,不仅可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还能给环保产业带来一定的发展势头。
这是一件好事,但业界对此褒贬不一。许多从事环保工作多年的人士认为,这些“圈外人”有破坏市场的风险,并可能凭借资本优势抢占市场蛋糕。“单纯的资本和金融投资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大量的资本进入或将导致环保产业的逃逸序列。”
问题3:税收支持被削弱
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税收支持政策。然而,环境税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优惠难以享受、税收支持弱化等。
现行税法对需要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所得税税率,并对企业在R&D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然而,大部分环保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只有少数能够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而且由于会计信息的规范性限制,大部分企业难以获得R&D所得税抵免。可以说,大多数环保企业仍然无法获得上述优惠待遇。
又如,财税[2015]78号文件中“垃圾”的定义比国家最初实施的财税[2011]115号文件中“垃圾”的定义更窄。根据财税[2015]78号文,垃圾仅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而忽略了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换句话说,工业和危险废物处理企业不能得到增值税优惠税。
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少增加了企业的财政负担。这将增加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问题4:低价竞争,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混乱”一词足以形象地描述当前环保行业的低价竞标形式。
根据《关于遏制环保行业恶性竞争的建议》,垃圾焚烧领域中标价格屡创新低。
2015年6月,新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标价格为48元/吨,8月安徽蚌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26.8元/吨,10月江苏高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26.5元/吨,12月浙江绍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再次以18元/吨的报价设定行业底线。仅在几个月内,投标价格就从每吨48元大幅降至每吨18元,降幅达62%。
污水处理领域也不例外,投标价格像悬崖一样下跌。2015年12月,安徽省安庆市污水收集处理厂网络整合ppp项目的污水处理费报价为0.39元/吨,令业内许多人“大跌眼镜”。
对此,许多环保行业老手指出,在没有底价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以获得项目,低价恶性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威立雅中国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黄晓君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做法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这不仅损害了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使得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难以实现。
重庆北碚区三溪口高速出口附近的加油站只有100米远。为了争夺更多的顾客,加油站吸引车主低价加油。
一家环保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低价恶性竞争,要么是环境服务质量受到损害,要么是政府最终被迫妥协并接受涨价。”
事实上,如果整个行业陷入混乱,作为行业的一员,企业还能安全吗?这种“抢项目、毁行业、杀同行、累死自己、杀业主”的做法必须停止。
当前,随着环境治理的全面深入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迎来巨大机遇,产业政策逐步完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依然困难。中国环保企业有四五万家,但真正规模的企业不多,技术含量不高。一些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生存,必然会有低价竞争和劣质制造。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糟糕的时候。”用这句话来描述中小环保企业的生存状况是恰当的。
所谓“好”,是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环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强,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有人预测:“在未来几年,中国的环保产业可能产生240个上市公司,数百亿企业预计将诞生。”
所谓“不好”是指自身存在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除了大型环保企业的兼并和扩张,一些不属于环保圈的“野蛮人”也开始进入环保市场。
北京万邦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佑益表示,未来五年将是环保市场真正洗牌的时候。
中小环保企业如何生存?如何突出重围?这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原标题:中小环保企业,不容易生存)
标题:中小环保企业连活着都不容易,出路在哪里?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3494.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