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七大掘金板块市场规模预测
本篇文章6043字,读完约15分钟
环保产业:截至2015年底,环保产业产值达到4.5万亿元
连续两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2015年底,环保产业产值已达4.5万亿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涵盖了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污水、大气、固体废物处理、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的设施运行和维护。
从大气、水、土壤三大环保行动计划,到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的ppp模式,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投资咨询产业研究中心对环保产业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列出了环保产业的七大热点: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环境监测、海绵城市、危险废物处理和汽车拆解。本文将逐一分析这七个热点的市场规模和前景。
资料来源:中国投资咨询行业研究中心
污水处理:预计“十三五”期间污水处理投资将达到13922亿元
国家政策控制下的刚性需求主要表现在鼓励和促进水污染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视水资源循环利用、解决缺水地区饮用水问题等政策引起的需求。这些需求将主要推动循环水市场和中小型工业污水处理市场的快速发展。
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污水处理投资(包括处理投资和运行成本)将达到13922亿元。其中,2020年农村污水处理率有望提高30%,未来五年农村污水处理市场潜在年均市场规模可达43亿元(不含管网建设)。
中国90%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受到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中国居民的用水安全,威胁着人类健康。当务之急是节约用水,搞好污水处理,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实现污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
目前,中国水务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以京控水务、首创、荣兴投资、创业、环保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上市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丰富的社会资源等优势快速发展,并积极开拓和抢占全国市场。他们的业务规模已经明显领先于同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成为跨国水务企业的强劲竞争对手。
以桑德集团、国桢环保、姚鹏环保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凭借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优势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中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生力军。
此外,随着污水深度处理的推广和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升级需求的增加,高端污水处理设备的pe投资价值逐渐凸显。
未来污水处理将逐步渗透到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地区污水处理业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因此,这些地区的污水处理业务可能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这些地区的污水处理企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气污染防治:据估计,未来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投资需求约为3500亿元
自2012年底雾霾在全国爆发以来,全国大气污染控制步伐加快,一系列政策计划出台力度加大。加强监管、提高标准、社会参与、按效率付费已成为环保产业的“新常态”,大气污染控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据估计,未来中国控制空气污染的投资需求将达到3500亿元。
基于对中国空气污染现状的分析和公众对整个空气污染控制行业的关注,空气污染控制行业可以说是目前的热点,也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环保行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子行业之一。
政府引导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包括投资相关设备的改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标准的提高也将带来环保处理设备的研发升级,促进中国自主创新,为空气污染治理行业带来新的、更多的投资机会。
要控制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标准肯定会不断收紧。电力、水泥、钢铁等高污染行业标准不断修订,上述行业在重点领域设定了更严格的特殊排放限值。标准提高带来的设备升级将为环保市场特别是空气污染控制市场创造新的投资机会,建议投资者予以关注。
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制定石化等重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环保“十三五”规划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纳入主要环保指标。在政策的强制压制下,vocs治理市场将迎来爆炸性增长,建议投资者重点挖掘vocs治理市场的投资机会。
与水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控制相比,中国的空气污染控制市场化程度较低,因为空气污染容易受天气影响而转移,这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依赖,对空气污染控制的积极性较低,最终导致空气污染控制行业发展乏力。然而,随着雾霾问题的日益严重,上述情况有望在出台强化政策后得到改善。
土壤修复:市场/0/房约1900-3500亿元
中国土壤污染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部2014年4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度、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的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中国每年只有几十个土壤修复项目,年投资约20-30亿元,其中大部分是小规模项目(不到2000万元)。
主要项目类型为污染场地恢复,其中场地恢复占78.6%,耕地恢复仅占7.1%。
目前,土壤修复产业产值约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0.5%。然而,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在2000年左右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土壤修复资金占gdp的比重保持在0.4%以上,约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30%。
由于我国土壤修复还处于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还不明确,大多数企业工程经验不足,长期亏损经营。然而,在过去的两年里,政府更加重视土壤的修复工作,《土壤十篇》有望从顶层设计上推动行业的发展。
进入2014年后,一系列关于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和监测的标准和规定得到集中发布,土壤修复项目实施过程的各种参考依据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十三五”环保产业的重心正逐步从减排转向环境质量恢复,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也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许多省份率先发布了省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从现有项目的地理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和上海、湖北、湖南和广东领先全国;从项目类别来看,由于城市中“棕地开发”的土地开发价值,工业污染场地的恢复略早于农业耕地和矿山的恢复。因此,假设“十三五”期间,工业用地、农业耕地和矿山的恢复率分别为7%、3%和5%,相应的市场为/0/房。
在主要的一、二线城市,商业用地恢复的机会很多,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如湘江流域治理值得企业关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参与ppp“打包”模式参与土壤修复。
环境监测: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
在“十二五”政策热潮下,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迅速。虽然市场规模较小,但预计“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随着多项环境监测政策的出台,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表明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将不断加强。此外,由于环境监测的基础,它不仅释放了水和大气领域的市场需求,而且刺激了对环境监测行业的需求。
展望“十三五”,环境监测政策支持将继续加大。首先,新的环境保护法、水十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十三五”和“互联网+绿色生态”等重大政策相继出台,环境监测原有市场领域将进一步扩大,而环境监测新市场领域巨大,如新兴vocs(挥发性有机物)、土壤等监测设备领域。
环境监测有许多细分市场,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分为空气体环境质量、水质、土壤、噪声等。,而污染源监测也分为污水、废气、重金属等。
从目前的市场开放情况来看,主要市场是监测环境质量,水质,污染(废)水,废气和重金属,即将迎来发展。
“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市场将迎来一个明显的增量市场,但这个市场的上限是可以预测的,国内监测企业也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细分市场快速枯竭的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未来可以寻求两条路径:
一是通过横向并购迅速切入类似的子行业,升级技术,进入分析仪器和实验室用品的蓝色海洋。这条道路有许多国际成功的先例。
另一个是建立一个基于平台的公司。在未来,ppp打包项目是环保订单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平台的公司在承接政府ppp订单方面更具竞争力。
海绵城:到2020年,空房市整体可达1万亿至1.8万亿元
目前,海绵城市发展前景良好,政策偏重,海绵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发展。自从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在中国开始实施以来,各省表现出了比去年高得多的热情。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推进“海绵城市”的相关规划,启动了数千个项目,全国16个试点城市的计划投资额超过1300亿元。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海绵城市的建设面积将占城市建成区的20%,因此保守估计,2020年海绵城市的整体市场将达到1万亿至1.8万亿元。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不仅是为了弥补旧债,也是为了开始新的旅程。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海绵城市的大规模推广将在未来5-10年内成为一个高概率事件。
根据国外经验,海绵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研究、示范建设、规划推广和规范化管理。目前,中国正处于试点扩张和规划推广阶段。
目前,中国的新城区建设仍是热点。如果按2001年至2014年年均1952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2015年至2020年,中国城市新区开发面积累计增长将达到1171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预计将达到62000平方公里,相应的海绵城市市场面积将达到2000平方公里。
海绵城市项目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碎片化”到“集约化”,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资本实力、资本运营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
对于海绵城市,企业需要为两个主要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是资金筹集。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制定并报告固定计划;公司的自有资产和资本运营也可以用于海绵城项目。
第二,技术储备。从产业链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角度来看,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细节和产品存储方面实现明显的改善。
投资者可以选择利润率相对较高、地方政府支付投资能力较强的项目,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不能局限于示范城市。
危险废物处理:“十三五”初期,市场规模将达到510亿元左右
近年来,中国的危险废物处理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产业政策得到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化工厂发生多起爆炸事件,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公众舆论对危险废物处置越来越重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有利于促进危险废物处理和再利用产业的持续增长。
2014年,全国共产生工业危险废物3634万吨,同比增长15%。然而,从行业经验来看,实际浪费远远不止这些。随着更严格的监管和完善的处理设备,危险废物的年产量有望增加。
根据2014年工业危险废物的生产和处理能力,目前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置率仅为26%左右,年处理危险废物缺口为6000万吨,市场规模约为270亿元。据保守估计,“十三五”初期危险废物的达标处理率将达到50%以上。据测算,年处理能力将超过4000万吨,市场规模将达到510亿元左右。
近年来,危险废物的非法转移和倾倒频繁发生,通常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最后倾倒在农村地区。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被忽视,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考虑农村市场的布局。
根据垃圾焚烧行业的发展经验,未来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将开始分化,行业集中度将提高。项目质量高、运营成本低的平台将受到青睐。
危险废物行业市场准入程度高,其资质不易获得。很少有企业能获得所有的资格。此时,通过资本运营实现规模经营、业务多元化和全国布局是非常必要的。
危险废物处理的投资风险主要包括:
首先,政策风险和政府政策是中国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政府政策重点的变化、政策的意外实施、政府资金的短缺等因素都会影响行业的发展;
第二,项目风险和危险处理许多项目仍处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在技术路径的选择和工业化的实际效益方面存在风险;
第三,竞争风险,目前的危险废物处理市场是分散的。随着行业的日益规范化发展,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行业有望迎来并购浪潮。
汽车拆解:2020年汽车拆解市场规模将达到400-500亿元
汽车通常报废10-15年。2000年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需求爆炸式增长阶段,新车销量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逐渐进入汽车报废的高峰期。
同时,随着汽车拆解行业融入互联网的步伐加快,o2o特色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将使未来再制造零部件的销售渠道更加顺畅,大大开拓汽车拆解市场的客户基础,有助于提升行业附加值。
目前,中国汽车拆解市场发展巨大,中国整体汽车废品率仍然较低,平均只有4%左右的库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8%的水平,回收率也只有0.5%-1%的库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未来几年,汽车拆解市场的发展潜力将逐步释放。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数量将达到2.6亿辆。根据成熟市场报废汽车的6-8%水平,2016年中国报废汽车数量将达到1100-1500万辆,到2020年报废汽车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辆,市场规模将达到400-500亿元。
汽车拆解业投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网站获取整合在线信息,获取用户需求,对接零部件需求,使二手零部件流通;
其次,渠道是汽车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受汽车物流发展的影响,汽车拆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企业需要通过持续收购拆解回收点,获得各地区的汽车回收拆解资质,并布局集中拆解基地,改善渠道布局;
三是完善拆解技术,实现精细拆解。精细化拆解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精致程度越高,空的利润就越大;
第四,互联网和汽车拆解业效率的提高需要专业和完善的数据库的支持。国内尚未重视零部件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初期投资过小。企业可以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或国外领先公司合作,建立废旧汽车拆解数据库系统。
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将有以下三个方向:
首先,从市政公共领域向整个环境治理领域的转变。中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本世纪初实施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已经饱和。随着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引导,环保企业的业务领域正逐步扩展到工业污染控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整个环境领域。
第二,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过渡。近年来,随着国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已经饱和,中国的环境设备产品和工程建设能力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同时,中国在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空气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营经验,技术装备齐全,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环保龙头企业。这些都为中国环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项目扩张到企业并购的转变。近年来,一些大型环保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另外,通过并购、整合和投资运营,环保企业可以快速整合形成产业链,延伸产品线,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快速抢占市场制高点。
标题:环保产业七大掘金板块市场规模预测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5177.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