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每年40万个环评 一半审批“多余”?

每年40万个环评 一半审批“多余”?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0-10-23 18:12:53阅读:

本篇文章1771字,读完约4分钟

「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要通过改革创新,使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方法更加合理和完善,在防治污染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近日举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工作创新”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批准约40万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创新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模式。据了解,目前,与减轻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负担相适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等技术瘦身工作已经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总导则、地下水导则和技术评价导则已基本修订完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价中心专家组成员赵在接受《商业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存在诸多混乱无序的问题。然而,环境影响评估的“瘦身”应该能够预防和治疗抛下负担的问题。

年度环境影响评估批准将减半

自去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经常在环境评估领域“亮剑”。从调查和处理环境评估人员的隶属关系,清理“红顶中介”到检查项目环境评估中的违规行为,饱受批评的环境评估制度已经处于改革的边缘。

陈吉宁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污染源防治的前提保证,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许多不适合的地方。通过改革创新,使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模式更加合理和完善,在污染源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环境保护部介绍,环评工作中存在边界模糊、工作量过大、效率低下等问题。从管理层面来看,环评的前期环节和要素过于复杂,涵盖或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大部分内容,环评承担了许多不应该也不需要承担的责任。

据环境保护部统计,近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批准约40万份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其中约5%为报告,45%为报告表,其余50%为登记表。虽然有大量的登记表项目,但环境影响轻微,因此没有必要依法进行环境评价。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将此类项目从审批改为信息化备案,甚至一些“豁免”,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在环境保护部的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副司长刘伟建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清理。没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法规将不再作为环评的前置;法律法规虽有前置规定,但实践证明不合理、不必要,或可通过征求意见解决,环评法修改时应予以取消。

同时,刘伟建议在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时,只保留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报告项目和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报告项目的审批规定,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登记表项目改为非行政许可记录。

这意味着,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和实施后,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每年可能减半。

环境影响评价改革侧重于三个环节

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

环境工程评价中心主任崔书鸿认为,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其核心是简化管理、服务、引导和创新监管手段,重点是创新环评管理方法。

目前,与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减量化相适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等技术减量化工作已经启动,《环境影响评价通则》、《地下水导则》和《技术评价导则》已基本修订,修订力度前所未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容将得到显著优化。

然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下放的探索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环境保护部表示,一些地方对权力下放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权力下放过多,步伐过快,基层监管水平和承载能力不足,缺乏配套的引导措施。例如,一些省份将进一步将环境保护部下放的轨道交通和机场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下放至市一级;在一些省份,95%以上的项目分散到县市,在一些地方,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甚至分散到城镇(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低至县市)。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陈吉宁强调,在环境影响评价改革中,必须抓好三个环节:制定框架、制定规则、检查落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政策环境评估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之一。环境保护部表示,新的《环境保护法》要求在制定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这是中国环境评价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人们认为,应促进优先考虑环境影响的政策领域,并应澄清技术方法。

赵建议,在实施政策环评前,应先进行规划环评,以免相关环评政策流于形式。

最初的标题:每年400,000个环境影响评估批准中有一半是“多余的”?


标题:每年40万个环评 一半审批“多余”?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653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