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格平:周总理“逼”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环保人
本篇文章4630字,读完约12分钟
2014年11月,第22届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与近年来北京的雾霾季节不谋而合。为了确保空的燃气质量,在会议之前和会议期间,北京和周边地区采取了限制和控制机动车数量、停止燃煤和工业企业生产、停止建筑工地工作、加强道路清洁和调整节假日等措施。然而,是否值得在短短几天内为“apec Blue”支付如此巨大的环保费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月月底,首都大学环境文化季第10届环保主题辩论赛被专门作为最后的辩题。
对一些人来说,北京的雾霾似乎是近年来的新事物。然而,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北京的空气体污染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总理的极大关注。在周总理逝世39周年的前几天,也就是“apec Blue”一个多月之后,《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的记者走访了新中国的第一代环保人士、中国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第一任常驻代表、国家环保局的第一任局长、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屈。在85岁的时候,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告诉记者,在周总理的支持和推动下,新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艰难起步。
1971年10月9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陪同外宾参观了北京东方炼油厂污水处理厂。
谁是大污染者,谁就要对环境保护负责
1970年以前,“环境保护”的概念在中国还没有被广泛使用,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用日本的“公害”一词来描述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就不时提到“公害”问题,并提出要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重视这个问题。当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都不熟悉,不了解情况。但是周总理一再谈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他说:“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在西方国家,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激起了强烈的公愤,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发展。虽然环境问题对中国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如果我们不重视工业化,这种问题也可能发生...现在我们应该开始把握这一方面。”
20世纪60年代末,瞿的燃烧与化学工业部(由石油部和化学工业部合并而成)处于军管之下,被吸收为军管委员会生产队成员,负责生产和建设计划。国务院不时要求军委汇报生产建设情况,作为武官,他经常陪同他参加会议。由于他经常报告一些具体的业务情况,国务院的一些领导同志都认识他。一九六九年初,接到瞿的调令,要他到国务院工作。他反复考虑,觉得国务院对工作人员要求高,他不符合要求,不适合在那里工作。因此,戒严令委员会向国务院报告了瞿的态度,并建议另选一人前往。几天后,军管委主任瞿找到说:“国务院的命令必须执行。今天报到,我会陪你的!”就这样,瞿葛平进入中南海,被分配到“国务院规划起草小组”。
当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许多部委作为国民经济的指挥系统被冲走了。周恩来总理决定成立临时机构“国务院规划起草小组”,负责抓好国民经济规划工作。这个小组由16人组成,李先念和于负责。该小组的办公室位于国务院北校区,靠近总理官邸。周总理对国民经济计划的全部考虑都交给了这个小组来计划和组织实施。“在规划起草小组,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坏消息报道。”葛平回忆起屈。周总理白天很忙,主要在晚上与方案起草小组会谈。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国务院规划起草小组成立后不久,曾在小组会议上说:“总理多次谈到环境保护,我们一个也没有回答。应该有人来处理这件事。当首相问起时,应该有人能回答。谁来妥善处理这件事?”看着我,我看见你,没有人回答。李先念说:“不管是谁管理企业,都与这项工作有很大关系,不管是谁管理企业。”有人认为曲格扁管是最合适的,因为最大的污染者是石化行业,而他就是这个部门的。随后几个同志附和道。李先念问瞿对的看法,瞿说:“我不知道环保,也不知道怎么做。”李先念安慰他说:“这是新生事物,总理很重视,你要好好照顾。多请教专家,多读书,先做个学生。”
瞿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暂时的分工竟成了他奋斗终生的事业。瞿在愚昧中走上了环保之路,而新中国的环保也是在恶劣环境中的艰难探索。
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屈在右前排。
这两次会议使中国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处于极左路线的统治之下。当我们傲慢地说西方世界的环境污染是不可治愈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正在我国迅速发展和蔓延,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使我们稍微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这与西方的环境污染完全不同。因为,根据当时极左路线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产生污染。谁说有污染或公共危险,谁就会败坏社会主义的名声。在只允许表扬而不允许批评的政治气候下,环境清丽的颂歌让人陶醉;在隐居状态下,自然也能让人感到自在。
在这种背景下,1972年,中国政府决定派代表团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确实让许多人感到惊讶,也让国际社会感到惊讶。但是,在瞿看来,这是总理的高瞻远瞩的决定。他希望失聪的中国人出国去看看世界,了解世界环境状况和各国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一面镜子来了解中国环境问题的潜在威胁。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是一个健康问题,所以一开始就组织了一个由卫生部军事代表率领的代表团。这份名单上报国务院后,周总理说:“这是行不通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代表团回来后,有必要制定一些环保措施。卫生部不能做这些事情,必须从综合部门派出一个代表团。”后来,代表团根据总理的意见调整了其成员名单,并加强了其领导能力。周总理也一一宣读了代表团准备的发言稿,建议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成绩,承认自己也存在污染等环境问题,注意学习国外的一些好经验。就这样,代表团由国家计划、外交、冶金、轻工、卫生、核工业、石化、农业、北京、上海和科技界的40多人组成,前往斯德哥尔摩出席人类环境大会。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人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环境污染,他们不认为在国外有什么好学习的。瞿葛平认为,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周总理明确提出要注意向国外学习,看到自己的问题,这体现了他一贯实事求是的态度。
代表团回国后,虽然会议纪要报道几乎充满了政治斗争,但给周总理的报告基本上都是围绕环境问题展开的。通过参加会议,代表团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并不比西方国家轻;第二,中国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周总理说:“我担心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出现,而且仍然相当严重...我不能再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置之不理了,它应该被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尽管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但周总理坚决排除了干扰,并于1973年8月以国务院的名义,坚决决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研究和部署环境保护问题。他特别指出,不仅国家有关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全国各级领导也要重视这个问题。
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300多人、工厂代表和科研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持续了半个月,充分暴露了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并列出了大量令人震惊的事实。最后,周总理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一次万人大会,与会者包括党、政府、军队、人民和学术界的代表,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推向社会。瞿葛平清楚地记得,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宣传,车队来到人民大会堂门口,在天安门广场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架子进行拍摄。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最重要的作用是唤起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并提醒大家。
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气候下,召开环境保护会议,让“社会主义阴暗面”暴露出来,是一个“突破”,一个“奇迹”。在瞿看来,这离不开周总理的支持和倡导,也只有他有这样的政治勇气。会后,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的做法,各地广泛宣传,一个接一个地召开会议,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环境治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小范围的震动。这样,在混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环境保护开始艰难。
接受《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采访。
“雾都伦敦”后,周总理曾担心“雾都北京”
事实上,周总理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支持远远超过了上述两次会议。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让每个人都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70年12月初,日本社会党前主席浅沼稻次郎的妻子访问了中国。周总理在接见日本客人时,了解到陪同的浅沼市女婿是一位专门研究公害的记者,就对记者说:“我想问你有关环保的问题。”周总理特地与这位记者进行了长谈,请他详细介绍日本公害的发展和危害以及日本目前采取的一些对策。第二天,周总理指示召开汇报会,让记者谈环保问题。还要求,除了相关的科技人员外,国家机关和部委的负责人也应参加这一课程。讲座结束后,他还专门打电话询问讲座的效果,并对小组讨论报告进行了说明,要求将这份文件发给参加全国规划大会的人。
据瞿统计,从1970年到1974年的五年间,周总理至少发表了31次关于环境保护的讲话,以引起各方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关于环境保护的发言如此之多,表明了周总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些原则、政策和思想是从他的讲话中获得的。
当时,上海是一个工业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其环境问题也暴露出来,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因此,在周总理的讲话中有许多关于上海的例子。他对上海的同志们说:“你们喝北京的水比喝上海的水好吗?”!上海人对上海的水有很大的看法,他们有品味。黄浦江的污染没有得到控制。"
周总理还特别关注北京的环境状况。他说,在20世纪70年代初,“首都充满了烟雾,空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它!过去,人们常说“雾伦敦”。如果我们不能把它做好,它将成为‘雾都北京’。”周总理认为,北京是首都,所以工业企业不应该建得太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应该建在首都。北京应该建成一个干净的城市和干净的首都。他说:“工业建设消耗大量的水,现在北京供水困难,大量的污水污染了干净的水源。不要让没有水吃,强迫'移动资本'!”
在环境治理方面,周总理主张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要虚张声势。当时,北京的一家石化厂声称污水处理率很高,可以养鱼。为此,周总理曾陪同部分外宾参观该污水处理厂,看到鱼在水中游动,受到外宾的称赞。后来,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得知工厂作弊。所谓的处理过的污水可以养鱼,但是它被自来水代替了。周总理严厉批评了这件事。他说:“一个国家干部,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干这种事,怎么能弄虚作假呢?这是非常不可接受的。”周总理还指示外交部对看过污水养鱼的外宾进行审查,并坦率地说,我们的污水处理没有达标,这对他们是一种欺骗。在批判屈的时候,恰好在现场,他把这句话传达给了北京。北京方面对此也很重视,并立即将其传达给了石化厂。化工厂负责人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进行了检查,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批评,并采取了一些纠正措施。将来,这家工厂在污水处理方面做得很好。
2015年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9周年。此时此刻,瞿葛平在接受《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对于新中国环境保护起步艰难,情绪十分激动。他认为,这些事件反映了周总理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远见和敏锐预见到了中国未来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环境问题。周总理不仅是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新中国“迫”出的以瞿、为代表的第一代环保人士。如果没有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可能会推迟许多年。
标题:曲格平:周总理“逼”出了新中国第一代环保人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298.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首创股份探索水务业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