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让海水淡化成本更低 海水进京成本降一成
本篇文章924字,读完约2分钟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技术将很快降低进入北京的海水成本。日前,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膜技术示范工程已成功通过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组织的专家组验证。未来,国产和北京制造的技术有望将目前的海水淡化成本降低10%以上。
位于渤海之滨,唐山市前曹线与汤曹路高速公路之间,曹妃甸海水淡化厂厂房门口挂着“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关键技术设备测试平台”的铭牌。距离外界20米,是北京企业集团日产5万吨膜海水淡化装置的主厂房,采用国外技术和设备建成,已投入大规模生产;在这个面积几百平方米的测试平台上,这只是对面厂房的一小部分,一场国内自主创新的技术追赶战正在与时间赛跑,刚刚迎来了好消息。
在中国林业大学齐教授、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郭虎高级工程师等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见证下,中关村多家企业支持的海水淡化示范项目通过,意味着国内膜淡化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取得了关键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海水淡化”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涉及机械、材料和热能等多种技术和学科。在预处理、超滤、反渗透和能量回收等一系列海水淡化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关键技术,如超滤膜、反渗透膜、海水淡化加压和能量回收等。过去,所有这些技术都被外国垄断。
“膜法”和“热法”是海水淡化技术中的两种主要技术。“热法”技术需要与大量余热排放的电厂合作建设,建设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膜法”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主流的海水淡化技术。目前,膜法海水淡化约占全球海水淡化市场份额的65%,热法海水淡化约占30%。膜技术国产化的这一突破对严重缺水的华北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膜脱盐示范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中关村企业赛美华能公司创始人朱说:“每吨淡水淡化一次,就有一半的资金用于能源消耗。为了使淡化海水更便宜,这些压力必须回收。”经过两年的和中试,朱及其团队成员开发的一体化海水加压和能量回收装置,每吨淡水只能消耗2.1度的能量,而成熟的进口技术消耗2.6度的能量。总体而言,示范项目中国产成套技术生产的淡化海水的单位成本比进口技术和传统“热法”技术至少低10%。
目前,示范工程已实现日产淡水1000吨,并为最近的电厂提供了淡水。据报道,日产1万吨淡水的装置已进入开发阶段,预计2015年5月完工。
标题:新技术让海水淡化成本更低 海水进京成本降一成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67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