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保参与者的痛点再论环保产业
本篇文章3991字,读完约10分钟
在阅读了龙歌兄弟分享的在线医疗服务文章后,文章分析了医院、医生和病人作为支点的痛点,指出有痛点就有机会,从而推导出清晰的投资逻辑。
受本文的启发,作为环保产业的研究者,我认为我从环保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角度重构了环保产业的投资逻辑(关系理论),并推导出g2b、b2b和b2c三个产业和投资阶段。
从更清晰的角度出发,我们用参与者痛点的思维方式来简要描述环保产业的现状和趋势。
环保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排污公司(均为甲方)、环保公司(乙方)和人民(实际受益者)。目前,它们都有痛点,解决痛点伴随着投资机会。
首先是政府、排污公司、环保企业和公众的痛点
1、政府的痛苦
中国的环境压力承受不了痛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三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重投资产业。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在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进入“十二五”以来,累积的不良后果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不可救药,而是已经不可救药,几乎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压力最大的阶段。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一大难题:考虑到中国经济以往的增长模式,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是对立的,环境保护长期处于被动需求状态,导致政府在环境保护上无所作为,利用环境保护进行寻租。然而,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本届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很大之后,环境保护在评估政府绩效时变得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然而,由于债务过多和缺乏经验,如何管理环境已成为政府的一个头痛的问题,人们经常发现钱花了,但没有用。
环保投资从何而来:目前环保产业的主要模式仍然是工程型、投融资型,投资规模也不小。考虑到目前中国大部分地方政府资金短缺的情况,政府目前思考和头疼的问题是环保是必须做的,但是投资从何而来呢?
2.污水公司的痛苦
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中国目前的大多数污水处理公司都是传统粗放经济模式的产物。在传统经济不可持续的背景下,需求下降和产能过剩引起的共鸣使得这些行业举步维艰。此外,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这使得污水处理公司的运营更加糟糕。
环境保护的压力给排污企业增加了另一个桎梏: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优先的驱动下,对排污企业的非法和过度排放视而不见。但是,随着环保产业地位的提升,环保已经成为排污企业必须做的事情,随着标准的提高,排污企业面临的环保成本将逐渐增加。在当前的经济衰退中,它给污水处理公司增加了一个桎梏。
3.环保企业的痛苦
关系之痛:目前,环保的买家主要是政府和污染企业,但作为环保企业的卖家,目前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同质化竞争严重,这使得环保竞争圈的竞争关系更加密切,即使一些企业拥有核心技术能力,也很难达到新的目的。
金钱之痛:在中国现阶段,环境保护仍然是一个被动的需求,而支付者主要是政府和污染者。然而,目前中国的经济繁荣程度正在下降,地方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债务压力,污染企业普遍因产能过剩而效率低下。因此,地方缺钱+企业缺钱+被动需求成为环保企业难以收钱的主要原因。虽然该政策促进了订单的发放,但资金问题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订单和执行订单。
技术之痛:过去几年,中国环保产业一直走“资本+关系”的道路。技术不是行业的核心要素,专注于技术的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认为,只要钱有关系,技术就不重要。但是,现阶段回头看,在环保需求的快速变化下,行业核心要素的技术水平将逐渐提高,“资本+技术”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企业发展的趋势,因此技术之痛将在中国环保企业中逐渐显现和放大。
4.人民的痛苦
痛苦:我不需要谈论这个。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急剧恶化。烟雾、垃圾围城、水污染和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不再是新鲜事物。在环境问题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这只能说是一滴苦涩的眼泪。
健康之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人们来说,生活成本将继续增加,购买家庭净化设施、医疗和体检的费用将继续增加。我们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思考为什么人们愿意为环境造成的损害买单,而不是直接为环境买单。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它将创造一个环境友好的b2c模式,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二,解决棘手问题的投资机会:
上述难题的解决意味着投资机会。
1、政府要解决的痛点:
在环境问题变得难以忍受的时候,政府自身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需求变化所带来的解决方案是潜在的投资机会。
效果——从面到面:随着中国工业地位环境保护水平的大大提高,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要求与以前大不相同。过去,有许多环保和面子工程,主要是由政府或中央企业主导的基础投资;如今,环境保护不断面临环境问题。面部工程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是理子时代。然而,如何从内到外是政府最大的痛点。因此,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应运而生,即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即我们一直强调的基于平台的企业,它可以为政府一站式解决环境问题;例如碧水园和桑德环境公司。
职能--从家长到管家:政府职能转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以政府为主要客户的环保产业中,政府职能弱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多元化社会资本的引入、ppp模式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都将成为这一趋势下的主要手段,从而引发一系列投资机会。
a)政府主导的项目大量投放市场运作,为垃圾发电、危险废物和污水处理等市场化主体带来了产业机遇。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工业资本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如北牌、飞达环保、中山公用、重庆水务等国有环保企业。
2.解决污水公司的棘手问题:
对于污水公司来说,随着环保标准和监管的收紧,非法排放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宏观经济不景气,环境保护实际上对污水公司来说更差,所以成本效益解决方案或商业模式是目前解决污水公司痛点的关键。
考虑到污水公司高度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处理成本高,污染处理专业化程度低,第三方处理成为解决污水公司痛点的好办法,其实质也是合同服务模式,给专业第三方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专业环保服务企业来说,一是技术专长高,二是园区化污水处理企业的趋势使得第三方处理企业在园区处理的模式下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处理成本和企业负担。
因此,第三方治理将成为污水公司解决这一问题的产业趋势。至于第三方治理的范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规模行业的污染控制,另一类是小规模行业的园区治理。对于大型行业,如煤化工行业,获得由公司自身技术和关系驱动的订单的能力是取胜的关键;对于小规模的产业,有一种园区的趋势,如印染、造纸、皮革等。,而由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模式驱动的复制能力是取胜的关键。
a)大型工业污染控制:万邦达、田波环境等。
b)小型产业园区管理:钟涛环保、海拓环境(由中和机电有限公司收购)等。
3.解决环保企业的痛点:
3.1 .关系的解决
关系是环保企业不可回避的障碍,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环保市场。目前,环境保护的最大买家仍然是政府。即使客户是一家排污公司,政府也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在政府直接决定秩序的时代,政府关系自然成为行业的核心资源。
目前,根据前面的分析,政府层面在各环保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中逐渐弱化,如公共采购服务、试行ppp模式,甚至通过反腐败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效率。我们认为,这些变化的根本目的是逐步改变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大买家的责任,逐步从主人转变为服务者。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但趋势不会改变。因此,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有可能把握政府的业务发展和产业布局变化所带动的环境需求的变化,而传统的旧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3.2 .货币结算
在产业层面: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监管方面的决心和力量是空,因此政策将抑制主要环境购买者(政府和污染企业)以往的不作为,这将增强环保企业在整个生态产业链中的定价权,从而有助于缓解资金匮乏的困境。
资本层面:虽然在政策的推动下,生态产业链的定价权将逐渐向环保企业转移,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即生产与资本的联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目前,环保仍是资本追逐的好方向,且估值溢价较高,因此现阶段仍有良好的融资环境。
3.3 .技术解决方案
与其他高科技产业不同,环保产业尚未达到综合技术阶段,“资本+关系”模式已经成为环保企业成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展望未来,随着环保需求的快速变化,行业核心要素的技术水平将逐步提高,“资本+技术”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企业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商业模式并不令人满意。以R&D和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环保企业目前在行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技术作为提高企业价值的噱头,而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未来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解决技术问题可能会逐渐成为企业的难题。
在这里,除了我们自己的研发之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大趋势,供企业参考,用其他山石来打破自己的困惑。中国正在经历的环境痛苦已经被许多海外发达国家所经历。在这些国家,环保产业相对成熟,呈现出现有技术和无市场的困境。然而,我国环保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高,呈现出技术弱但市场大的现状。这个数字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补充,所以如果企业能够走出去获取先进技术,它将成为快速获取技术并消化技术的捷径。
4.解决人民的痛苦:
对于人们来说,生活在天蓝、水清、绿绿的环境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满意度,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但对人们来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让人们为环境付费。解决这个问题是重建b2c环保商业模式的前提。但是,目前这个行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所以暂时不会推出。(注:这里的环保是指狭义的环保产业,不包括净水器等环保家用电器)
标题:从环保参与者的痛点再论环保产业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737.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