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频发地下水超采 漏斗上的粮仓折射粮安隐忧
本篇文章3428字,读完约9分钟
“漏斗上的粮仓”反映了对粮食安全的隐忧
区域季节性干旱日益频繁,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华北和中原主要产粮区成为“漏斗上的粮仓”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干旱将成为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一大自然灾害,威胁可能会增加,这将确保粮食安全,并为应对干旱作出战略准备。”近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闫在接受《望网》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连年高产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将成为未来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粮食生产创造了“十连丰”的奇迹,但也经常伴随着结构性缺水和农业用水过度开发,特别是频繁的干旱。抽取地下水已成为许多主要粮食产区增产和受干旱影响地区抗旱的主要应对策略。连年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漏斗”,华北和中原主要产粮区成为“漏斗上的粮仓”。
同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的背景下,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进一步占用农业用水,使农业生产用水资源日益减少,对未来粮食安全构成新的直接威胁。
“粮食产量日益增加,风险也在增加。一旦发生灾难,损失会更大。”面对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背景下的粮食生产前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对记者说:“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使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因素最大化,同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减少影响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上。”
区域干旱频率正在加快
与往年相比,今年已经蔓延到北方许多地方的干旱并不突出。截至9月初,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作物受旱面积为3405万亩,低于多年同期5574万亩的平均水平。然而,严重的区域干旱仍然对当地农业产生巨大影响。在干旱严重的辽宁,据估计,今年该省的粮食产量将因这场灾难而减少约100亿金。根据中国储备粮9月初的预测和分析,东北地区的干旱可能导致玉米减产约800万吨。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区域性干旱,特别是严重干旱,有高发趋势。在接受《王维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李茂松用自己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趋势。这位专注于农业灾害研究的学者对1951年至2010年的干旱灾害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发现与前30年相比,过去30年的干旱受灾面积增加了近50%,在最严重的10个干旱年份中,农作物平均年受灾面积超过3100万亩。
从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来看,60年来全国平均因干旱造成的粮食损失为170.04亿公斤,全国粮食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粮食损失最大,达599.6亿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2%。
李茂松总结说,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干旱的程度在增加,频率在加快,范围在扩大,干旱对粮食的影响在增加,特别是严重干旱等极端情况在增加。例如,在1951年至2010年的60年间,在最严重的10年间,当受干旱影响的作物面积超过1600万亩时,在1990年之前只有3次,但在最近20年里多达7次。
据受访专家分析,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极端天气的增多,这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最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从全球角度来看,气候干旱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中国的干旱趋势与此一致。严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南方降水将略有减少,北方降水将略有增加。同时,积温将增加,这可能导致作物带北移,这对粮食生产是个好消息,不利因素是区域季节性干旱的频率将进一步增加。
地下水难以承受农业的重量
在干旱频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地下水成为主要的抗旱武器,导致地下水严重超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在粮食大省河南,许多传统产粮县,被称为“粮仓”,不得不面对地下水降落漏斗快速发展的困境,“老井无水可抽,新井钻得越来越深,井越来越多,井与井越来越近”几乎成为中原粮食主产区的共同特征。
例如,在河南省第一个产粮县华县,每年仅农业灌溉就需要3亿立方米的地下水。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近年来该县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约50厘米,该县60%以上的井不能抽水。从全省来看,河南农业生产地下水年开采量达到7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粮食区地下水超采率接近40%,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超过9000平方公里。
通过进一步拓宽视野,整个华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地下漏斗区。根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公布的数据,华北平原东部深层承压水面积已达到7万多平方公里,部分城市地下水位下降了30-50米,部分地区下降了100米以上。
严在《展望》新闻周刊上指出,我国农业战备水资源建设不足,应对极端情况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在干旱的情况下,除了进一步过度开采地下水,通常没有别的办法。李茂松对此评论道:“从农田水利建设来看,与70年代相比,它基本上已经吃了很长时间的旧书。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视水利建设,并取得进展
另一方面,这是对农业用水的浪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田灌溉都是通过没有任何防渗功能的普通犁沟进行,采用大水漫灌或小畦漫灌,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根据水利部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0.7 ~ 0.8;单位用水量粮食产量低于2.4公斤/立方米,而世界先进水平约为4公斤/立方米。
城市化挤压了农业用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量持续增加,许多地区已经将原来用于农业的用水转变为城市和工业用水。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海河流域,只有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占用了15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
为了保障农业用水的水权,《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规定,调水工程建成后将主要用于城市和工业,以替代原来占用的农业用水,使其回归农业。
然而,这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望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正常年份,海河流域缺水近1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缺水约72亿立方米。进入海河流域,差距仍然很大。”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将继续推进,水资源将继续向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目前,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将继续增加。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将直接扩大对水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将增加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进而加剧农业缺水的矛盾。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在干旱年份,我们首先要保证城市的用水需求和居民的正常生活,而农业往往不得不为此做出牺牲。
今年,河南的夏季干旱暴露了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的不足。受干旱影响,平顶山市区唯一的“水箱”白龟山水库几乎见底。为了确保城市地区的用水,首先使用死储存容量。事实上,白龟山水库最初是为农业灌溉而建的,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它变成了城市水源。
水资源如何支撑食物“X连峰”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日益频繁的干旱,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
严在接受《王网》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相关研究表明,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平均每人需要0.6亩左右的旱涝保收耕地,全国13亿人口需要8亿亩左右。“目前,我国的防汛抗旱农田只有6亿亩左右,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防汛抗旱农田建设力度。”
严建议,首先要加强战备水源建设。在雨季,应采取某些技术和工程措施,特别是在地下水过度开采严重的地区,应尽可能补充地下水,以便在干旱时期使用。例如,在水库建设中,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考虑生态环境的自然需求,有条不紊地修建多年的水库。
「虽然我们有超过九万个水塘,但调节径流的能力有限。美国水利工程的径流调节率约为60%,我们可能还不到20%。”颜说:“我们应该修建一些经过多年调整的大型水库,以应对未来的长期干旱。”
还需要加快科技债务的回收,如预测能力。据闫分析,目前国内外长期旱涝预报存在明显差距,缺乏具有一定精度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预报模型,监测站网相对落后。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对干旱的整个循环机制的分析是不够的,我们常常在不知道耕地干旱程度的情况下盲目灌溉和补水。“事实上,作物的需水量在不同的生长周期中有很大的差异,这需要全面和科学的评估。还必须尽快改进灌溉技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同时,还应加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颜说:“万一发生旱灾,这一点水是流到一个地区还是集中在一部分地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干旱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标题:干旱频发地下水超采 漏斗上的粮仓折射粮安隐忧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755.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