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从环保到环保产业到底有多远?

从环保到环保产业到底有多远?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0-11-29 10:08:16阅读:

本篇文章5723字,读完约14分钟

从环保到环保产业有多远?环保产业支持环保。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不要等着鞭策自己”。事实上,环保行业不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随着国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和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它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增长点。


面对一个即将被回收的工业区,投资者和企业家有必要了解市场的现状和前景,了解环境盛宴有多丰富;同时,我们要了解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来龙去脉,做足功课,提前分享“绿色蛋糕”,这样我们将来就可以轻装上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练好“内功”。


然而,在许多商业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不意味着你可以赚钱或赚大钱。对于国内环保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在“绿色海洋”中旅行,投资和创业的热点在哪里?如果你想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你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接近绿猫模式


一些国外专家预测,环保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导产业。在欧美,环保产业不再是一个新词。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环保产业纳入发展议程,并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mainland China的环保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国家环保总局近年来三次“环境风暴”的冲击下,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gdp的推动下,中国环保产业开始快速增长,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经济和工业研究中也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绿猫”理论。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句著名的谚语:“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一九六二年七月初,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引用了这句谚语,后来被误传为“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甚至被批评为“猫理论”。事实上,“黑白猫论”最初是四川的一句民间谚语,刘伯承经常用它来激励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当邓小平在1974年再次强调经济时,他借用了这句话来鼓励每个人尽快恢复国家经济秩序。“在符合公有制的前提下,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经济能够恢复,‘不管是黑猫还是黄猫,抓老鼠都是好猫’。”“这段话在当时的真正含义是,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以取得最大的利益。两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客观地说,“猫理论”给当时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国带来了一股艰苦奋斗的风,激发了人们努力工作的热情。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也走上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生态形势日益严峻


600亿吨:水利部对中国700多条长约10万公里的河流进行的水资源质量评价表明,目前,46.5%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全国废水年排放量达到600亿吨。超过80%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


5亿平方米:中国城市每年产生近2亿吨生活垃圾,全国垃圾场的存量多年来已达60亿吨,占耕地5亿平方米,相当于广州两个城区的面积;


30%: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30%,年烟尘排放量达1400万吨。几乎所有城市的灰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都超标;


2830亿元: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为2830亿元,其中水污染500亿元,空气污染200亿元,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2000亿元,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130亿元


价格很高,而且很难治愈!


这些条件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实践哲学必须付出的代价,如“不管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这无疑涉及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概念。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中国创造和积累了财富,但也对自然造成了危害。目前,中国的资源消费规模已经开始超过美国,有可能成为世界资源消费的“巨人”。


在这种情况下,“猫”的颜色重要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名畅销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的作者托马斯·l·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就他的新发现发表了一个惊人而有趣的声明:“绿猫”。


弗里德曼在中国被称为“改变了的全球传教士”。他为给中国带来活力的经典“猫理论”做了一个新的注脚:“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如果不是绿猫(健康环保),即使抓到一只老鼠,也不是好猫。”


“中国人现在说话自由轻松,但呼吸更困难。空空气中充满了烟雾。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奇迹将成为一场生态噩梦。”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名官员视察中国的生态环境时,他沉痛地说。“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难循环”,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这样五个特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改变,否则我们的资源将难以支持长期发展,环境将难以保护。


严峻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日益增加。客观地说,富有同情心的学者所倡导的“绿猫”模式正在逐渐被实践。


进入盛宴


一些观察家分析说,环境保护正在经历工业和投资的繁荣,真正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


然而,环保产业不仅仅是传统的废物回收甚至电子废物回收,还涉及废水处理、废物处理和回收、空气污染控制、噪音控制等领域。


根据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末端治理,即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治理和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技术和信息服务的产业或行业,广义的环保产业是指全过程预防和控制,即不仅涵盖狭义的内容,还涵盖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


早在1972年,经合组织就提出了ppp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原则,以解决谁为环境保护付费的问题。然而,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仅仅支付账单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谁将提供原材料,谁将为买家提供这场盛宴,让他们享受并真正完成支付账单的过程。


在西方,这种“设宴款待”和“买单”的过程早已成为常态,环境保护也早已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国家,环保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也正在融入这场“盛宴”。


就中国目前的基本情况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格局而言,环境保护在中国具有巨大的产业机遇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不言而喻,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相当大的空增长和超级发展潜力。


近年来环保产业的突破性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环保措施的出台和现有措施的实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同时,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了老工业和老工艺的升级,扩大了环保设备的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对一个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越多的企业将环保设备和技术应用或改变到环保企业,环保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相关服务的日子就越兴旺。


如今,外资也对中国兴起的绿色产业充满了向往,并渴望尝试。显然,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潜力巨大的中国环保市场。请看一组关于中国环保产业的数据——


1119亿元: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安排1119亿元环保资金,其中国债资金1083亿元。从1996年到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达到9522.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被正式纳入国家预算


12000:目前,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中国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家企业和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


10%: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这也意味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污染每减少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1%


许多人把环保产业视为低利润产业,认为环保不能赚钱,甚至“亏本交易”。事实上,环保行业不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应该相信,随着国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和对市场的有效监管,环保产业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混乱的低利润行业


事实上,关于环境保护正在赔钱的传闻是没有根据的。在中国,不是没有工业机会,而是“宴请”的人很少。30年来,由于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中国环保产业一直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微利时代”。当我们谈论任何落后于其他行业时,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中国的环保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全球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60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中国不到4000亿元人民币;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而发达国家约占5%。差距显而易见。国内环保产业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需要练好“内功”,迎头赶上。首先,要注重环保投资。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


目前,生物环保产品种类增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环境展望》中指出,到2015年,亚太地区环境商品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增加两倍,达到1000亿美元。


正是因为“绿色蛋糕”越来越清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到科研单位来索要环保技术。外部压力有效地将环境保护与企业生存联系起来,无形中推动了环境保护产业化的进程。


中国环保市场需求结构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火电脱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害物质处理和处置、工业污染物处理项目;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越来越多。


近年来,环保机械行业有四个经营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除尘、火电厂脱硫和危险废物处理;二是资金紧张等矛盾更加突出;第三,R&D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第四,一些主要的新产品已经成功开发出来。整个行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将继续提高,资金的供求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仍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据有关专家预测,即使目前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但由于基础薄弱,环保市场可以说是无限广阔。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环保领域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不足。政府经常借用国外优惠资金进行相关的环保建设,这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各级政府逐年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随着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加快,各种利益导向和激励的污染治理收费政策导向或市场导向等管理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这将为国内环保和利用外资项目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来源,为各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


那么,随着中国市场化机制的完善,环境保护领域必然会像发达国家一样,形成一个收入稳定的大市场。例如,在目前城市垃圾的比例中,塑料占8-9%,玻璃占4-5%,纸张占2-3%。如果燃烧有机可燃材料,一吨城市垃圾的热能相当于半吨煤。


目前,垃圾发电和垃圾处理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国家新的投资热点,在中国也必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在这个巨大的“绿色蛋糕”中,水处理、空气和固体废物处理是最重要的市场。相关资金主要投资于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因为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整个社会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


做一个大的绿色蛋糕


环境专家分析,环保产业的前景首先取决于增加环保投资。一些观察人士指出,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正是这种“三驾马车”目前很难拉上来,所以出现了“中国的环保没有工业”的论调。


首先,环境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根据一些专家的宏观统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很少,而且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依靠企业自筹的资金来源难以维持。引进外资也非常有限,金融和资本市场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很少。


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是集中管理。我国环保产业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环保企业往往属于不同的产业,这给环保产业的管理和统筹带来困难,也使得环保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困难重重。

这实际上指向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如今,中国已经开始加快环保产业的本土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正在加紧制定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和标准体系,为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例如,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利用外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策导向,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利用外资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引进先进适用的利用外资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和设备。


同时,积极推动在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外资,推动重点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鼓励外商投资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电子产品等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外商投资生物质能转换和清洁能源项目。


此外,中国应制定和完善能耗、耗水、占地等外商投资项目准入标准,依法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实行强制性淘汰高能耗、高耗水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度。加强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管,加强执法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志和环境认证制度。


同时,研究制定综合激励政策,支持外商投资环保产业,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研究制定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标准化准入政策,严格执行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外商投资节水、节能、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转让先进技术。


世贸组织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出口企业全面开展环境管理、生产和安全认证工作。目前,中国实施了“绿色标签”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了环境标签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并与相关国际认证机构建立了相互认可关系。这不仅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带动了国内各类环保企业的发展。


几年前,中国的环保投资主要集中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的治理,但现在它侧重于预防措施。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估计,未来20年,中国将在环境技术上投资数千亿美元。对于吃“绿色大米”的环保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据悉,从事环保行业的环境工程师已逐渐成为行业的新宠,在某榜单中名列“十大盈利行业”之列。可以相信,随着重大环保项目的实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将得到有效拉动,“绿色蛋糕”将越来越大。


标题:从环保到环保产业到底有多远?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8003.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