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挽救湖泊公众能使多大劲?

挽救湖泊公众能使多大劲?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3-14 11:27:03阅读:

本篇文章3083字,读完约8分钟

在11月初举行的世界湖泊会议上,各国专家呼吁公众保护湖泊水质,举了一些活生生的例子,例如一杯啤酒会造成多少污染,以及如何处理一壶淘米水,以免污染环境。

参加会议的专家表示,世界上90%的湖泊都受到了人为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湖泊治理过于依赖工程手段,不重视公众参与,导致湖泊治理效果不佳。

除了政府和专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湖泊的管理。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优势,参与湖泊湿地保护

“通过近年来的保护,东方白鹳、中国秋沙鸭等珍稀动物已经在鄱阳湖有了繁殖的栖息地,这是江西省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直接体现。”江西省爱鸟协会顾问、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宫很高兴在会上介绍。

随着江西省第一部省级地方湖泊湿地保护立法——《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的出台,鄱阳湖湿地得到了法律保护,避免了滇池、太湖、巢湖等污染重蹈覆辙。法律虽然可以规范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但关键是要动员公众采取行动,积极参与依法保护鄱阳湖。江西省民间社会和鄱阳湖管理部门在动员公众参与方面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思考。

龚正表示,在政府行政部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对江西省湖泊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共同倡导下,江西省成立了非政府民间团体——江西爱鸟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江西省依托省科协和省林业厅,在省爱鸟协会下设立了鄱阳湖绿色家园公益基金会,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江西省有关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了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各种调查、展览和论坛,围绕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完善地方立法、保护湖区公众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向省市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鼓励和支持当地城镇、自然村和大学建立自然保护社区,动员公众保护周围的水环境和水资源。实施濒危野生水禽的保护、救助和研究工作,通过网络、媒体、学校和社区活动,坚持湖泊水质、水质和生物条件的长期信息发布和环境生态宣传。

民间社会是关注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新生力量,活跃在第一线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国际保护组织的支持下,一些自然保护区不断尝试其他公众参与的方式。

如湖北省洪湖湿地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手,结合国家湿地恢复工程,通过与社区协商和适当的经济补偿,采取了拆除围栏、竹竿、清理网箱、调整养殖结构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贵州省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际鹤类基金会、贵州省环保厅等部门共同建立了“村基金”制度,向周边农民发放小额信贷。村民们不再依靠“海”吃“海”,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发展生产,逐渐摆脱贫困。目前,“村基金”已成为保护区农民“给鸟以土地,另谋出路”的有效生态保护方式之一。

龚正说,非政府组织可以配合政府做大量的工作,这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湖泊水环境和水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湖泊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关注和更大的需求,非政府组织将依靠群众,动员群众为湖泊治理做出新的贡献。

探索社区共管新模式化解生态保护危机

“实践证明,将当地社区纳入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是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社区共管的理念和理念已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广泛传播,各级保护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逐渐接受了社区共管的做法。”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曾宁说。

作为世界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这些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转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制约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公众对资源的利用,制约或延缓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如果坚持“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不允许居民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很容易产生冲突,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江西省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融入了公众参与的理念,并在实践管理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曾南京进一步举例说,在鄱阳湖,每年举行一次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会议,以制止该地区的非法渔业生产活动,确保候鸟安全越冬。通过成立联合保护协会,保护区领导和保护管理站干部职工经常走访周边乡镇,与当地居民接触,增进友谊,与农村干部和当地居民保持良好关系,从而大大缓解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

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程”的支持下,丁山村边山自然村被作为社区共管的示范点。1996年成立了由保护区管理局、婺城镇人民政府和边山村负责人组成的共管领导小组。1998年,成立了丁山村联合管理委员会,编制了边山村资源管理计划。通过社区共管,改善了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减少了村民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序。

从1997年到2003年的六年期间,在保护区举行了五次冬令营,通过冬令营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编写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法律法规汇编》,为游客、学生和社区居民制作了t恤、旅游帽等宣传材料。与此同时,自然保护区还聘请有声望、相关背景知识和环保热情的人担任鸟类饲养员,这不仅可以加强环境保护,还可以与当地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江西省鄱阳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俊强调,通过开展深入的环境宣传活动,可以唤起更多的人,进而增强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目前,鄱阳湖县正以新的视角创新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渔村建设,确保“泥沙、垃圾、污水不流入鄱阳湖”。现已基本建成50个生态渔村示范点,既保护了湿地,又极大地照顾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实现了双赢。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公众参与迫切需要立法

在世界湖泊大会上,日本专家学者也介绍了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的管理经验。

经过30多年的处理,它的成本不低于185亿美元,一度被污染的琵琶湖起死回生。湖水清澈是水源涵养、湖水治理、生态建设、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等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公众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琵琶湖当地政府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湖水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日本志贺大学的教授Masaki Meize说,为了保护琵琶湖,政府在湖边建了一个琵琶湖博物馆。博物馆的规模很大,展示了琵琶湖的演变历史、古今生物物种、外来物种的入侵、琵琶湖周边古代居民的生活状况、渔业和航运业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发展、水质变化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标本、图片、实物和文字描述。水族馆里的各种鱼在玻璃窗和玻璃隧道里自由游动,让人感觉像进入了水下世界。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对琵琶湖的历史和现状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也更容易认识到保护琵琶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管理部门还与周边学校的学生充分互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与湖泊相关的环保活动。小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体验稻田养鱼、家庭养鱼和湖泊养鱼的区别,从而更直观地感受水体对生物的重要性。

专家指出,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首先是由公民提出和要求的。因此,公民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作为自己的事业,自觉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参与程度深,形式多样。许多国家将知情权作为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贯穿于立法、执法和监督的全过程。在有调解程序的国家,公民有权参与纠纷调解。

然而,在我国,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应引起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专家建议完善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赋予公民参与和监督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的权利,明确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责任、义务和相关程序。此外,公众参与所需资金应纳入自然保护区预算,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增加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我相信变回一个清澈的湖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标题:挽救湖泊公众能使多大劲?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599.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