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湖泊复苏之方 休养蕴生机何处不风光?

湖泊复苏之方 休养蕴生机何处不风光?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3-14 17:12:16阅读:

本篇文章3873字,读完约10分钟

湖泊污染,问题在于水,根源在于岸边。岸边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大量进入湖泊水体,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湖泊污染的根本原因。

为了治理湖泊污染,我国各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涌现出了一些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成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成功诠释。

模式1:生态调水是缓解湖泊水资源短缺的迫切需要

2009年10月20日,黄河向白洋淀输送了1亿立方米的纯净水,这是为确保白洋淀不干涸、水位符合生态要求而进行的第20次应急调水。

记者一行乘木船来到白洋淀盆地核心区之一的焦车店。透过清澈透明的湖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色的水生植物悠闲地漂浮在湖底,小鱼成群结队地穿过水生植物,尽情享受。

时间追溯到1988年。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减少,白洋淀连续第六年干涸,几乎所有上游水源都被切断。当时,白洋淀底部龟裂干涸,野生鱼、虾和水生植物几乎消失,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到时候,你可以在湖底坐一辆大汽车!"人们回忆道。

为了拯救白洋淀,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白洋淀已经进行了20次紧急调水,为白洋淀积累了12亿立方米的水量,保证了白洋淀近年来不会干涸。

“问运河很清楚,所以有一个活的水源。”如果这个湖要“像这样清澈”,它的源头必须有“活水”,纯净水的补充将振兴已经沉寂多年的白洋淀。

“水是我们的生命线。”我的祖先住在白洋淀,59岁的陈茂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白洋淀干涸的时候,人们根本没有办法生活。现在白洋淀有更多的水,清澈的水,更多的鱼和虾。我们家每年接待游客可以赚三五万元。”

一些专家将湖泊缺水比作湖泊“贫血”。白洋淀不是中国唯一患有贫血的湖泊。全球变暖、降雨量减少、湖泊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湖泊水资源短缺,湖泊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

目前,生态调水工程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湖泊中实施。例如,“引江济太”工程已成为改善太湖水质的一项长期措施;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总投资近160亿元,实施期12年,已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长江入湖调水工程。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印伟认为,尽管必须承认,但目前一些引长江入湖的做法确实有冲洗污染的动机,并可能导致污染转移。然而,目前长江入湖调水被视为一项应急措施,其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生态恢复措施的范畴。有条件的湖泊在控制污染的同时,可以通过生态调水工程产生良好的效果。水质明显改善后,生态调水工程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激活水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生态调水虽然是一种临时措施,但它可以满足近期“雪中送炭”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它有“锦上添花”之美。

模式二:从源头拦截污染,减少湖泊污染负荷

"一个绿色的太湖有3万公顷,与洞庭湖相对."它描绘了美丽的太湖风光。然而,曾经是蓝藻问题的太湖,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毒瘤。

问题出在水里,但根在岸上。这是江苏省沿湖各级政府达成的共识。关闭一大批“三高两低”企业,实施更加严格的太湖水环境标准,全面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强力封锁沿湖排污口,省长亲自担任入湖河流的“河长”,太湖流域展开了一场源头治理、截污除藻的硬仗。

目前,太湖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太湖综合营养状况指数全面提高,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富营养化指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11.9%、21.8%和5%。位于太湖的两个饮用水源地——沙洲和董熙的水质已达到三级水质标准。12个国家评价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2%。入湖主要河流水质继续逐年改善,其中氨氮平均值由去年的ⅴ类变为ⅳ类,湖泊中蓝藻的密度低于历史同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所长秦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表示,湖泊水环境管理应遵循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理念。“源头控制是指外部污染控制。采取措施控制流域内各种工业点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湖泊生态修复来净化水质。因为生物净化能力有限。中国许多湖泊污染治理没有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湖泊治理实现了真正的源头控制和污染拦截。”

2009年6月,位于云南省的高原湖泊滇池再次爆发蓝藻。滇池蓝藻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真正控制源头和拦截污染:环湖截污工程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至今没有大的动作;进入云南的主要河流,如盘龙河,继续每天向滇池排放污水;滇池周边被多次取缔的矿区、非法企业和农村污水,已成为滇池治理的顽疾。因此,只有真正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才能改善像滇池这样污染严重的我国许多湖泊的水质,最终恢复生机和活力。

模式3:流域联动,解决跨区域问题,理顺管理机制

亮子湖是湖北省库容最大的湖泊。它的水面属于武汉和鄂州,流域跨越黄石和咸宁。湖泊管理和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给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总体规划带来一定困难。

2004年4月,在湖北省环境保护部门的倡议和主持下,武汉、黄石、咸宁和鄂州围绕梁紫湖签署了《梁紫湖保护协议》,湖北省第一个跨区域保护政府协议正式公布。到目前为止,梁紫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保护时代:四个城市共同决策,实施和监督污染控制沿湖,污染控制和项目开发。

协议明确规定成立梁紫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不时组织联合整治行动;进行综合规划,协调保护与发展;在梁紫湖建立规划听证制度——对梁紫湖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规划、新扩建和改建项目进行环境评估和听证,并通过媒体予以公开,接受监督;公布梁紫湖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沿湖单位将持证达标排放;通过相互协商,科学确定湖区水质监测点,并定期公布水质监测评价结果。

随着《梁紫湖保护协议》的签署和实施,梁紫湖的水质开始停止下降和上升。根据最新数据,鄂州梁紫湖水质为二级,整个梁紫湖面积的三分之一为一级..

时任湖北省环保局局长的杨佳芝表示,“跨区域”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难点。《梁紫湖保护协议》规定的内容是针对过去某一城市或某一方面难以或不愿实现的环境保护难题。

云南洱海在流域联动和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方面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多年来,洱海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直接管理,洱海一分为二,基层管理和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云南省将洱海行政区划调整为大理市,并将原来隶属洱源县的姜维、双浪划归大理市。整个洱海由大理市管理,管理体制合理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李丽凤博士告诉记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污染。然而,这些河流和湖泊已经通过采取综合流域管理措施得到了治理和恢复,特别是加强了流域内相关机构、整个流域规划和河流恢复计划的合作与协调。目前,这些河流和湖泊中的水已经变得清澈,已经消失多年的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已经重新出现,生态系统已经恢复。虽然这些外国案例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值得借鉴的。

李丽凤指出,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全面协调是有效治理这些河流和湖泊的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此外,河流和湖泊的治理应动员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公众的参与,以便维护河流和湖泊的健康成为流域所有利益攸关方的共同目标。河湖治理和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靠一个部门或多头管理来解决。根据我国河流的特点,应加强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加快流域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

模式4:国家行动,让湖泊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滇池和洱海属于中国七大淡水湖,都属于高原湖泊。经过同样的污染和10年的治理,滇池和洱海的命运呈现出不同的轨迹:洱海水质明显改善,基本告别了蓝藻爆发的烦恼;然而,滇池的水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仍然难以逃脱每年蓝藻爆发的厄运。

为什么同一治理有两种结果?虽然有很多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之间的差距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尽管云南省昆明市不断加大保护滇池的宣传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许多人仍然对臭气熏天的滇池漠不关心,认为治理是政府的事。

但是,在大理,保护洱海的内容已经编入了小学生的课本,有关部门也组织洱海附近的村民参观了滇池的污染情况。湖边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彻底治理“母湖”。每个村子都有一个统一的垃圾场,每天都有一辆垃圾车把垃圾运走。同时,130名洱海湿地协调员和100名河道协调员来自不同的村庄。他们每天在洱海工作,全职负责清理流入洱海的垃圾和污水。庞大而复杂的洱海治理工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成为了每个人的事情。

据记者介绍,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占地670平方公里,是京都、大阪和神户1400万人的主要饮用水源。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湖滨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导致了琵琶湖的逐渐恶化和严重的富营养化。1977年,琵琶湖发生大规模赤潮。当地政府制定了长期的综合整治计划,并与居民共同努力。经过30年的整治,琵琶湖的赤潮、蓝藻水华和水体问题已基本解决。

日本湖泊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全国性运动,注重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参与意识。滋贺县经常组织当地居民参加各种环保活动,每年将7月1日和12月1日定为环保日,鼓励居民清理琵琶湖周边环境。当地政府还通过建立琵琶湖博物馆开展了环保科普教育,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此外,志贺县还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让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让环保的理念深入到孩子的心中。

清澈的水使人富裕,而繁荣的水使国家强大。齐心协力加强湖泊的管理和保护,切实维护湖泊的健康生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行动指南。(记者邹敬钊,江苏、江西、湖南、云南、安徽、湖北、武汉等省市也纷纷撰文)

标题:湖泊复苏之方 休养蕴生机何处不风光?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66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