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安全逼近底线 中国告别极端发展
本篇文章1421字,读完约4分钟
20世纪50年代的淘米,60年代的洗衣灌溉,70年代的水质恶化,80年代的鱼虾灭绝,90年代的身心痛苦。在刚刚结束的奥运赛季,北京的蓝天已经成为赛场外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话题之一。最近,第一部全面聚焦中国水资源大局的大型环境纪录片《水闻》,再次让人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但环顾四周,有多少水可以滋养生命,又有多少母亲河变成了污水沟?!”读完《水的问题》,一位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种发人深省的危机折磨反映出,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之年的中国,在取得骄人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
人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新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此后,关于征收排污费、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逐渐出现。
然而,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时代,粗放型增长和强烈的惯性以及低水平的竞争主导了经济发展模式,许多环境保护条款几乎付诸东流,巨大的生态和环境损失隐藏在迅速积累的国民财富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已经进入重化经济阶段的中国,也进入了环境污染事件高发时期。前些年接连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广东北江镉污染等严重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将生态安全的脆弱性暴露在世人面前。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全国的环境投诉数量从每年数万起飙升至2007年的70多万起。一些学者大声疾呼中国正在接近环境安全的底线。
面对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生态危机,新世纪的中国正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的战略高度。
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任务;在2007年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年,温家宝宣誓成为“环境保护总理”,高层的决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期间,中国不仅牺牲了区域审批限制、流域审批限制、塑料袋限制等有效的行政手段,还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环保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建立“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全方位措施,努力打破“企业赚钱、政府买单、群众遭殃”的环保循环。
根据官方数据,2007年,中国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下降。虽然“双下降”是可喜的,但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生态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恶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对于环境保护这一长期、复杂、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工程,有识之士认为,不仅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每个公民都要承担责任。
15年前,当近代中国思想、政治、文化巨擘梁启超的孙子梁从杰预见到中国的环境问题时,他决定告别历史研究,创办中国第一个环境非政府组织“自然之友”,从而走上了“向极端发展宣战”的艰难道路。
到现在为止,梁从杰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孤单了。许多环保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觉醒。厦门px项目纠纷等事件都显示出民间力量日益强大。如果我们能转换观察视角,我们就能清晰地“观察”到整个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高度关注,甚至在“老虎照片造假案”背后,也是由全国负责的。
展望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的中国能否真正迎来生态改善的转折点,仍是个未知数。然而,毫无疑问,如果每个公民不能扪心自问并把它付诸行动,这个目标将成为一个愿景。
标题:环境安全逼近底线 中国告别极端发展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8600.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