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释放的环保“信号”:揭开国有自然资源的面纱?
本篇文章3208字,读完约8分钟
前言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建设”一直是备受关注和关注的政策方向。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统一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职责,统一履行land/きだよ/,and城乡排污总量控制和生态保护与恢复以及行政执法的职责。”本文从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机构设置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矛盾的转化内涵、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机构、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数据库以及评估方法的推广。
如果本文有任何不足之处,请联系并告知。
1.主要矛盾的转化内涵
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它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生活(生态环境等)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非均衡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它将对后续工作的重点和采取的政策措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的转换过程如图1所示。
图1主要矛盾的转化
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首次发生了变化。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包括生态环境等)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从这一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内涵:第一,从硬需求向软需求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物质的硬需求将相对下降,而对服务、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软需求将相对上升,这将促进政府职能从生产向服务的转变;第二,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增长主要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发展包括许多更广泛的概念,包括收入、环境、健康等。随着收入的增加,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需求的主要矛盾是要求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供给。中国提出生态产品概念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基本环境质量公共产品和生态产品提出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北京大学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符涛在“2017(第15届)水产业战略论坛”上也指出,“3.0时代的环保产业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企业与政府的双赢关系。环保产业是为政府创造就业和利润的产业,3.0时代的环保产业是中国环保的未来。”3.0时代的环保产业将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
2.促进相关机构的建立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督机构已被决策者讨论多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的主体体系。生态文明责任制体系基本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使用控制、生态保护红线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制度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家土地空.开发保护制度等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成立一个机构后,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清解释说:“这个机构将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手中的环保权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也解释说:“这一体制改革的部署符合保护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等‘生命群落’系统的需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和监管的全面性,可以克服过去长期监管和‘分散’监管的问题。”据有关报道,据悉,两会的面纱将于明年揭开。
3.自然资源的价值、数据库和评估方法的推广
论自然资源价值的提升。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国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国有森林资源、国有草原资源、海岛资源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生态文明体系的核心制度。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为完善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国务院于2017年1月16日发布了《关于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外,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是自然资源价值的体现。
浅谈数据库的发展。2015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国办发〔2015〕56号),重点是全面建设、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问责;国家环境监测局收集和下放污染源监测权;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建设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陆海一体、天地一体、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的全覆盖。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2013年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改革的任务以来,有关地方和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方案,并在浙江和湖州开展了试点工作。一些地方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工作平台进行试点探索。一些地方和部门也与科研机构进行了合作。例如,自2014年7月起,三亚市政府与德岛环境金融研究所合作,率先探索编制中国城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论评估方法的推广(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流失进行审计。”建立生态环境破坏责任终身问责制度。”一方面,试点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审计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另一方面,审计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约束指标、生态红线评估指标、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的执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管理和分配,以及相关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环境保护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以及任职期间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
论评估方法的推广(下)。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估考核办法》,将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等7项一级指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估考核的依据。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态生活的比例约为4: 5: 1。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主要评价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展,指导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实施,每年进行一次。五年考核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考核《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委、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
论评估方法的推广(三)。2015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办发[2015]57号),理由有三:需要实现损害责任和生态环境责任。责任人承担损害生态环境的赔偿和修复责任,有助于解决“企业污染、人民痛苦、政府买单”的困境;弥补制度缺失,解决矿藏、水流、城市土地、国有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问题;政府履行法定职责必须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第三类对象:具有较大或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对象;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件。分三步走:从2015年到2017年,选择部分省份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从2018年开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在全国试行。到2020年,力争初步建立责任明确、渠道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补偿充分、恢复有效的全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体系。试点省份的确定应按程序另行报批。
它以Xi总书记2015年9月28日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讲话中的一句话结束:“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他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必须爱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随着需求和供给的阶段性变化,让我们期待相关改革的调整。
标题:十九大释放的环保“信号”:揭开国有自然资源的面纱?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0872.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