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膜工业:产值破千亿 腾飞正逢时

膜工业:产值破千亿 腾飞正逢时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0-11-14 21:00:29阅读:

本篇文章5506字,读完约14分钟

2014年是中国薄膜工业的里程碑。今年,中国膜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今年,中国膜产业实现了26.9%的预期增长;今年,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中国膜行业协会率先推出石化行业市场销售产品登记备案制度...

在整个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剧、石油和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什么中国的膜产业增长迅速,产值超过1000亿元?薄膜工业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和采访。

与东风政策不谋而合

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近年来,全球膜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积极部署和加大对发展膜技术和膜产业的投资,抢占制高点。中国的膜产业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市场。

“膜产业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膜产业迅速崛起。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给薄膜产业带来了巨大机遇。膜的重要作用正逐渐被大家所认识。”中国膜工业协会会长卢说。

在过去的四年中,中国薄膜工业的产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中国同期gdp的增长率,也远远高于全球8% ~ 9%的平均增长率。2014年,中国膜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据估计,到“十三五”末,中国薄膜工业的产值将达到3000亿元。可以说,中国的电影时代即将到来。

据了解,膜技术在水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以及传统工艺创新和改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膜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定位使膜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2013年,在列入国家战略发展专项基金计划的26个新材料R&D及产业化项目中,薄膜产业占据了7个席位。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工业发展、环境保护规划和海水淡化等相关标准,发布了12个国家膜发展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市场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膜产业的发展。

分离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能够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膜技术是抢占中国未来科技制高点的技术之一。环保政策的升级给分离膜行业带来了充分的正能量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相关环保政策越严格,分离膜行业发展越快、越繁荣。

分离膜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污水送回甘肃是其看家本领。其在节能环保、工业和市政水处理以及各种气液分离领域的战略地位,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进一步强化了节能减排约束指标,分离膜产业加快发展。可以说,环保咒语“激怒”了分离膜行业。

目前,膜产品在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纺织、印染等领域的废水处理和水资源再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性能膜材料的广泛应用与美丽中国的环保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对实现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膜产品在增加水资源、减少支出、促进节水减排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渗滤液、中水回用、重金属回收等行业。

水资源再利用已成为水资源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替代水源相比,中水回用在成本和能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膜技术是污水深度处理和再生的最佳技术,膜技术已成为水资源战略的关键环节。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提高了企业的排放标准,这离不开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膜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此外,膜产品在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帮助用户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此外,在空气污染的防治中,分离膜可以在减少pm2.5和控制烟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龙头企业领先

国际市场稳步扩大

中国膜工业协会首席顾问、常务副秘书长游金德表示,过去总说中国膜企业规模小,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据膜协会2014年10月对30多家企业的统计,截至年底,京华碧水园、宁波沁源、天津膜、海南李生、时代华顿、杭州水处理中心、新疆德兰等7家企业有望突破5亿元;2014年,预计销售收入在1亿~ 5亿元的企业有18家,包括江苏九五高科技、北京蓝星、江西金达莱、北京康柏、江苏科米、厦门散打,其中碧水园今年将超过50亿元。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京津冀、碧水园、天津膜技术、万邦达、时代沃顿等与膜产业相关的企业相继成功上市,这一切都表明膜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组书记宋说:“中国薄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有机协调的良性互动发展态势。环渤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反渗透膜和中空纤维膜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膜应用最强的产业集群。领先企业受辐射驱动。”

与此同时,中国的膜产品也相继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产品如微滤膜、超滤膜、部分反渗透膜、气体分离膜、电池隔膜等。,以大量的产品和项目进入国际市场,并被国外公司采用。海南李生pvc超滤膜、天津膜、山东赵晋膜、杭州水处理中心、北京格兰特、厦门三达、时代沃顿、大连欧科、上海斯纳普、江西金达莱、宁波沁源等企业生产的膜产品已出口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印度、巴西、俄罗斯、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如江西金达莱环保有限公司发明的独特的污水处理膜技术,已获得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际专利。这些产品被联合国指定为指定供应商,并大量出口,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这些企业报告称,国际市场广阔,业务工作比中国顺畅。

据膜协会32家企业统计,国内出口近30亿元,大大扩大了国内膜产品的影响力。

重大技术进步

合作模式正在形成

2011年至2014年,科技部和相关部委大力开展膜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我国各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薄膜企业积极参与实施科技部“十二五”规划中的“863”和“973”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膜产品的技术研究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在院士和邢教授的领导下,我国陶瓷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九五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膜元件的性能和应用技术完全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总应用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中国科技大学和山东天威膜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863”项目中,酸碱回收膜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碱回收膜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纳滤膜的研究和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杭州水处理中心与北京停润膜联合研究的防腐双极膜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电压低于进口2v,低于1.6v代表水处理膜的高端产品反渗透膜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蓝星东丽和杭州水处理中心生产的反渗透膜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项目;时代沃顿公司生产的反渗透膜脱盐率为99.85%,正准备在万吨海水淡化项目中大规模使用。

近日,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与大连化学工业研究所合作,采用大连化学工业研究所开发的二氧化碳膜收集装置,用于马来西亚沿海的大规模油气开采,反映出中国的二氧化碳膜装置已达到国际水平。

在光电薄膜方面,国内几十家企业已经开发了光电薄膜并形成了较大规模。其中,以乐凯公司为代表的光学薄膜、南洋科技开发的充电薄膜和苏州skc新材料达到了新的水平。

过去,只有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拥有锂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锂电池隔膜出口国。目前,锂电池隔膜生产厂家有20多家,包括深圳兴源材料、新乡中科科技、佛山惠今、南通天丰、天津高东膜技术公司。

特别是山东东岳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他们在全氟离子膜的生产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生产的全氟离子膜质量完全达到世界第三代指标,并在国内十多家企业中使用。同时,在燃料电池膜方面,他们与欧盟等世界级研究机构合作,在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争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由于我国积极的科技研究和丰硕的成果,有关膜研究的论文已在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据统计,在2012年世界发表的薄膜论文总数中,中国占世界总数的30%,排名第一;美国以20%位居第二。

宋说,中国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合作模式已经形成。中国所有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膜企业都积极参与膜技术和产品研究项目。

据了解,我国膜产业已经形成了几大产业联盟,如膜生物反应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种分离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国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水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产学研合作企业和机构,如杭州北斗星膜制品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中心的合作;江苏九五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九思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合作;天津膜技术有限公司与天津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合作;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

有四个主要缺点

关注未来的突破

尽管近年来国内膜行业发展迅速,但陆认为,该行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低端膜产能过剩、行业质量参差不齐、竞争不规范、高端膜研究不足等。

宋认为,中国的膜产业同时存在四个缺点。一是发展基础不扎实,主要体现在对高端膜材料、膜产品和制膜设备的过度依赖。原料方面,聚砜、聚偏氟乙烯、聚醚砜、食品级聚氯乙烯等制膜材料有50% ~ 70%依赖进口;在膜产品方面,大多数反渗透膜、纳滤膜、气体分离膜、血液透析膜和特殊分离膜依赖进口;制膜设备化程度低,生产能力和技术精度相对较低。国内大部分大型制膜生产线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弱。国内膜企业规模小,自主研发能力弱。虽然膜技术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不实用,影响力低,与国外差距较大。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仍然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创造品牌和争夺市场。

第三,融资渠道不畅。膜产业是一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在信贷方面,银行对中小膜技术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其严格的审批制度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小膜技术企业也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同时,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渠道不畅。

第四,工业环境需要改善。行业标准缺失,企业和产品混杂,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形成恶性竞争,企业水平、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第三方测试平台很少,唯一的测试平台是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产品质量评价没有依据,出口难以获得认可。

鉴于行业的相关不足,膜行业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集中力量取得突破。

宋说,为了实现“十三五”期间我国膜产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膜产业需要采取一些保障措施。

第一,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依托重点企业,示范建设多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开发模式,加强联合研究,加大投入。

二是优化企业规模结构。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支持重点企业组建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支持和引导数百家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良性合作。

三是制定和完善膜行业标准。完善膜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膜产品和工程企业资质认证和特许经营制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完善膜行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协会和相关联盟的作用,开展企业声誉和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借鉴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推动膜产品标准的修订和制定。

四是创新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利用中央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全面实施金融投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融资优惠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各项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薄膜产业市场;探索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

规范市场秩序

开创工业腾飞的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中国膜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年均增长率达到或超过20%,到“十三五”末,产值将再翻一番,达到2500亿至3000亿元,膜产品出口产值每年将超过100亿元。

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行业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竞争格局。由于膜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只要产品在初期开发和使用,企业数量就大幅增加,门槛也相对较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上膜产品的混合问题日益突出。膜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已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据膜协会跟踪统计,全行业有200多家膜生产企业、100多家科研单位和数千家从事膜工程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与市场上的膜产品差距很大。

为了规范薄膜行业的市场秩序,2014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薄膜行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薄膜市场销售产品的登记备案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第7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创新专项行动。中国膜行业协会决定牵头开展全国膜市场销售产品的注册和备案工作,推动膜行业产品的品牌创新,提高全行业的诚信和品牌建设水平,最终显著提高我国膜产品质量,规范和净化市场秩序,提高我国膜产品质量。

2014年8月11日,中国膜行业协会正式向社会公布第一批注册分离膜企业及产品名单(目前市场销售的所有产品)。该行业22家企业的41种产品已经备案。这是中国膜行业协会实施产品质量创新专项行动、开展企业质量信用承诺活动、构建信用体系的第一步。中国膜行业协会也将陆续公布注册企业名单,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中国薄膜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纪文对记者说:“中国薄膜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中,行业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制出来。电影协会将加强调查研究,强化诚信承诺,积极参与行业诚信建设,完善行业自律规则,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建立平等有序的竞争格局。中国的膜产业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共同创造膜产业腾飞的新局面。”

标题:膜工业:产值破千亿 腾飞正逢时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37293.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