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北京:33.6亿立方米污水变资源

北京:33.6亿立方米污水变资源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2-23 12:17:27阅读:

本篇文章5129字,读完约13分钟

永定河湿地围堰景观呈现美丽的风景

永定河已经成为市民休闲的天堂

北京的沃土承载着2000多万人口,每年支撑着10%的经济发展速度。然而,北京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北京没有能提供水源的大河,水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比严重缺水的以色列少1/2以上。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11年遭遇干旱,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面对严峻的考验,北京一方面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另一方面又将注意力转向全市每年产生的近13亿立方米污水。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因此,污水处理已经从单纯的减少污染物走上了循环利用的道路。如今,中水已成为北京稳定的新水源。2000年至2010年,再生水使用量近33.6亿立方米,相当于1680个昆明湖的水量,接近2010年全市年总用水量。

建设了40个污水处理厂和17个再生水厂

为中水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北京从污水处理到中水回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启动、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三个阶段。建成了一批污水处理和回用的硬件设施,为循环水的推广和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0年到2003年,是北京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的初级阶段。

1990年,全市产生污水近11亿立方米,其中城市污水7.8亿立方米。近80%的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其中大部分最终流入河流。污水处理厂只处理了5700万立方米的污水。治疗率为7.2%。1990年至2000年,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恢复清河水质,市区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先后建成北小河、高碑店、方庄三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08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40%。污水处理厂的污水仍直接排入下游河道。

从1999年到2003年,北京连续五年遭受干旱,降水量仅为平均年降水量的70%。从2001年开始,北京以备战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中水利用工程,建成了北京第一座中水厂——北京第六水厂,并投入使用。水源来自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每天输送2万立方米。经过深度处理后,它开始提供市政用水,而不是自来水,用于工业冷却、景观美化、河流景观、道路冲刷和除尘、洗车、冲厕所和其他用途。2003年,该市使用了2.1亿立方米的再生水。

从2004年到2008年,是北京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的开发利用阶段。中水被纳入水资源配置计划,并在全市广泛使用。

2004年,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北京市水务局成立。水务局的成立,实现了全市城乡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进一步形成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共识,有效促进了全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工程的快速发展。

到“十一五”末,全市已建成40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43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650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8万吨/日,年污水处理量达到11亿立方米以上。污水处理率为82%,中心城市达到95%。全市建成17座优质再生水厂,其中7座在市区,10座在郊区,日生产能力为77万立方米/日。中水管道705万公里,年中水消耗量超过6.8亿立方米,中水利用率达到60%,占全市用水量的18%。北京已经成功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同时,从2001年到2010年,城市和郊区城镇处理污水78亿立方米,减少275万吨污染物(按化学需氧量计算),每年人均减少17公斤污染物(按化学需氧量计算)。

2009年以来,北京进入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的循环利用阶段,实现了一水多用的水资源利用目标。

多用途水是指新水主要满足生活用水需求,排放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净化后,作为工业、河湖环境、园林绿化和市政杂用水的二次水源;江河湖泊的环境水通过河流流向下游城郊水网,用于农业灌溉和湿地水生态建设,同时保护地下水资源。

最明显的标志是在北运河支流文峪河上修建引水工程,将文峪河的水经处理后引入潮白河,实现北运河潮白河跨流域调水。每年,7000万立方米的水可以从北运河转移到潮白河。它不仅改善了潮白河的生态环境,还有效补充了地下水。

永定河的生态环境水主要是再生水。市区污水处理厂升级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四级标准,每年可为永定河提供1.2亿立方米的环境用水。除了该地区五里坨和门头沟的再生水外,清河的再生水和小红门、卢沟桥的再生水将通过调水工程输送到永定河。形成河流、湖泊、湿地连接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为海峡两岸五区创造优美的生态水环境,同时补充地下水。

获得了100多万份科学研究数据,发布了政策和政府法规

再生水的年利用率在0到6.8亿立方米之间

为了促进再生水的广泛使用,十多年来,北京不断加大对工业、农业、园林绿化和水环境中再生水利用的科学研究。通过对再生水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和后续研究,提出了再生水的生物检测指标和标准。

北京市水资源科学研究所与各科研机构合作,深入探讨了再生水作物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北京市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示范研究、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的安全性与可行性综合评价等课题,获得了100多万项科研数据,为农业灌溉、园林绿化、工业冷却水以及再生水在江河湖泊景观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引导再生水利用的扩大,北京发布了鼓励政策和政府法规。

2006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中水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中水利用应遵循资源节约、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的原则,遵循优用水、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原则,坚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扩大农业灌溉、增加景观用水量、促进城市综合利用的发展原则。

《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水价体系,运用价格机制调动用户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提高再生水的整体利用率。通过制定与再生水价格体系相匹配的操作性补偿政策,可以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再生水产业的发展。可被中水管网覆盖的净水装置。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应当按照规定建设再生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积极使用再生水。

为了提高再生水质量,北京市水务局于2008年编制了《北京市区再生水利用规划》,提出了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升级改造。为进一步改善首都水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明确城市现有再生水出水水质应达到地表水四级水质标准。

根据《规划》,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发展大用户,兼顾发展中小用户,充分发挥已建管理网络的能力和效益,逐步扩大用户范围和用水量。中心城市的重点建设是在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形成成熟的中水供应系统。以发展工业为重点,扩大农业灌溉,增加景观用水,推进城市综合利用的发展原则,将中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体系,形成地表水、地下水、中水、雨洪、外调水的供水格局。《北京市排水和中水管理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了排水和中水设施运行维护责任,建立了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管理制度,首次提出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中水回用的指导意见。

为加强污水处理和中水管理,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中水达标排放,各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可随时将在线监测数据传输给水务部门,为保证出水水质安全使用创造条件。

从2001年到2010年,再生水年利用量在0到6.8亿立方米之间,再生水已成为北京稳定的新水源。中水的利用遵循以发展工业为重点、扩大农业灌溉、增加景观用水量和促进城市综合利用的发展原则。自2003年以来,再生水一直被用作工业冷却水。第一热电厂和华能热电厂先后使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修建和改善了管网和其他交通设施,并改造了现有工业企业的设备。工业年使用再生水1.4亿立方米,全市9个热电厂的冷却水全部使用再生水,逐步替代新的水源。

扩大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通州、大兴等区疏浚沟渠,清除河道垃圾,整治43条238公里长的河流,建设74个骨干配水设施,连接所有沟渠。对原有的新河灌区、凉风灌区和北冶场灌区进行改造,形成北京东郊的水网。再生水灌溉面积达58万亩。农业中水年利用量已超过3亿立方米。水面增加了200万平方米,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它不仅替代了大量的清洁水,还降低了农民用电抽水灌溉地下水的成本,同时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

中水作为一种新的水源,被添加到城市环境用水的补充水源中。在北京新一轮的江湖治理中,六环路以内52条总长520公里的河流全部得到了治理,其中70%以上使用了再生水。通过优化地表水、再生水和雨洪的配置,努力增加城市河流和湖泊的环境用水量。紫禁城外,桐梓河流淌,护城河清澈碧绿;在城市周围,凉水河不再被污染,北运河重新出现在蓝色的波浪中。中水使北京的生活用水系统源源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改善昌平翠村和兴寿两镇5个村的水环境,解决昌平东部地区的农业灌溉和环境用水问题,市补充了南庄水库116万立方米的再生水,年引水量1000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当地水环境,为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其他水网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经验。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储存雨水和洪水、保护水源和补充地下水的独特功能。经过综合治理,北运河主要河流沿线已建成12个湿地,总面积600万平方米。水源主要来自再生水、雨水和洪水。目前,已建成海淀翠湖、西峪河、昌平沙河、白各庄、朝阳马圈营、通州运河等6个生态湿地,新增水面220万平方米,完善了河流生态系统,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

位于大兴区的三海子郊野公园占地12000亩。项目一期占地2286亩。主要以湿地景观建设为主,计划建设550亩水域景观。建成后,北京程楠将成为一个规模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景观优美、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郊野公园。主要水源是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处理后的再生水排入凉风灌溉渠,通过河流过滤和潜流湿地二次净化进入公园,形成公园湿地和水体景观,然后循环回凉风灌溉渠,继续为下游提供灌溉用水。

大兴新城滨江森林公园总面积8074亩。公园景观的水源主要是再生水。黄村再生水厂每天为新城的河流和湖泊输送10万立方米的水。

通州新城滨江森林公园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的带状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10700亩。中水和雨水作为景观用水,结合生态河道治理和优美的水环境。建成后,将具备滨江文化、滨水风情、度假、湿地展示、休闲娱乐和趣味体育六大功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乘凉的场所。

建成4个热电厂回用系统和6个河湖环境补水工程

到2015年,再生水的利用率将达到10亿立方米

十二五规划是水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北京发展中水的难得历史机遇。北京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再生水的科学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北京水务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源安全为主线,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给排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水、机制、科技为理念,加快民生水、科技水、生态水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北京市水务“十二五”规划,继续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控制用水总量、适度增长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新增用水负增长、扩大生态环境中水利用的原则确定用水量。进一步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在坚持节约用水的同时,大力推广中水利用,提高中水利用率。

计划在2015年使用10亿立方米的再生水,占城市总用水量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工业用再生水1.6亿立方米,河湖4.2亿立方米,市政杂用水70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3.5亿立方米。全市第六区18个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升级,所有新建污水处理厂均建成中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级标准,形成中水利用新模式。

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中水厂的建设和中水用户的扩大,北京将在六个区逐步形成24个中水厂,中水日生产能力将达到412万立方米;新城计划新建和扩建34座再生水厂,新增再生水日生产能力143万立方米。在42个重点城镇建设再生水工厂,在水源区的村庄建设再生水生产设施。计划建设4个热电厂回用系统和6个河湖环境补水项目,实现30条河流、27个湖泊和100个郊野公园的再生水利用;新城用34个再生水工厂来灌溉和供应10个供水网络,10个10,000亩河边森林公园和500,000亩郊区农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计划建设中水引水工程,确保各地区河流和湖泊的用水。北京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再生水的质量和数量既能满足工业用户的要求,又能满足城市河湖的要求。规划配合卢沟桥、清河、高碑店、小红门、酒仙桥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中水输配系统,为永定河提供优质稳定的中水水源,改善当地环境质量,为永定河绿色经济走廊建设服务;为朝阳区中央商务区东扩提供环境用水;为通州建设国际新城提供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双重保障。

标题:北京:33.6亿立方米污水变资源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4227.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