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资讯网”是一个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的综合类网站 致力于中国中小领域的网络技术服务网站,是以资讯为基础,商务为平台,金融为支撑,企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展会 > 面源污染不治 何来一湖清水?

面源污染不治 何来一湖清水?

来源:名企资讯网作者:鄂工繁更新时间:2021-03-14 16:38:35阅读:

本篇文章2404字,读完约6分钟

中国湖泊资源丰富,有24800多个天然湖泊。

近20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达到88.6%。太湖、巢湖、滇池等大中型湖泊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洞庭湖、南四湖、洪泽湖等湖泊也处于富营养化趋势。

此外,一些湖泊相继爆发,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为了进一步加强湖泊的管理和保护。中央政府计划投资300多亿元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十一五”以来已投入20多亿元用于湖泊治理。

为了贯彻“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要战略思想,全国各地都采取了治理湖泊污染的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治理湖泊的成功经验。

例如,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太湖流域在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放弃了落后的生产方式,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非点源污染,并在太湖周围建设了防护林和湿地。梁紫湖流域将成为湖北省首批区域审批和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在保护梁紫湖泊水体健康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梁紫湖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贵阳市将“两湖一库”湿地工程作为贵阳市实施的污染控制措施之一,可以控制生活污染,净化“两湖一库”。本报编辑摘录了一些报道,以期对各地湖泊的管理和保护有所启示。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控制非点源污染。面对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和农药的严峻防治形势,江苏省太湖流域各地决心探索有效途径,使太湖流域在污染控制和农村环境改善方面取得初步进展。

武进:采取多种措施控制面源污染

近年来,太湖富营养化成因分析表明,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和农田氮磷流失。

2008年,江苏省启动了首个太湖水污染控制专项工程,其中武进区有34个涉农项目。目前,除滆湖围栏文化综合整治项目外,其他项目已完成33个。

2009年,武进区继续申请97个省级太湖水污染专项治理项目,重点是太原市流域综合整治,计划总投资2.46亿元。武进区紧紧围绕改善水环境和创建国家生态区两大目标,在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绿化、化肥农药减量、蓝藻打捞和水葫芦放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根据《关于规范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武进区已完成对曹桥河流域雪岩镇和黄倩镇24个行政村农民的整治。

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武进区今年启动了25个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为1544吨。

利用水葫芦进行生物污染控制是武进区治理太湖水环境的重要措施。今年,武进区计划储备5000亩水葫芦。目前,太湖水域已建成1500亩消浪浮床和1150亩水葫芦。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有效干预和投入。武进区区政府与省农科院合作,每年处理污泥1万吨、蓝藻1万吨、水葫芦渣8000吨、秸秆1.2万吨、猪粪1万吨、沼渣1万吨,生产3万吨有机肥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

宜兴:抛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如果没有清流池的清洁,太湖流域将失去净化功能,江南水乡的乡村魅力在哪里?为了让人们回到清洁的水源,宜兴市在推进有机农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四大措施:

——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渡边公路以东的水稻种植面积已全部收回,共收回水稻种植面积近1.6万亩。同时,要引导“外资”,开发“水旱”土地,进行集约化农业经营,大力推广经济水果、花卉苗木等作物种植,林地套种中药材、特色蔬菜,加快绿色农业发展进程。

-实施有机农业生产方法。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实施水稻、小麦、油菜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在一级保护区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绿肥。此外,积极推广有机栽培和生产技术,建立水稻有机生产示范区,实行统一育苗、种植、施肥和管理,在一级保护区轮流推进水稻有机生产的先进模式。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全市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将比上年减少5%以上。

——发展“三产”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组织“三产”认证和管理。截至目前,全市“三产”种植面积已达7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以上。通过在太湖一级保护区重点发展“三产”农产品,可以改善太湖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推进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将生态拦截系统与自然湿地相结合,形成生态屏障,有效拦截、吸附和降解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近两年来,在一级保护区建设了近15万平方米的生态截水沟和生态池塘(护岸)。

苏州:为太湖戴上绿环

2008年,苏州将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和太湖流域湿地保护的目标设定为:在环太湖1公里范围内增加2.35万亩生态林,组织实施苏州东太湖湿地恢复工程,在太湖上放置一系列“绿环”。

环太湖生态林建设项目位于苏州市沿太湖1公里范围内,分别由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和高新区承担。2008年12月竣工后,通过省市联合验收,核实造林面积超过23000亩。东太湖湿地修复工程位于吴江市七都镇,总投资1166万元。

此外,2008年,苏州市在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市、常熟市组织了池塘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吴中区太湖流域水产养殖池塘水质净化与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总投资3000多万元。本项目采取种植水生植物、移植钉螺、构建湿地、水循环净化、生物制剂转化等措施,养殖水体中总氮和总磷显著下降,净化率分别达到61.4%和68.2%。氨氮、高锰酸钾等水质指标也有明显改善,达到太湖流域糖水养殖一级排放标准。节约成本的养殖用水实现了零排放,减排效果明显。

在化肥的使用上,苏州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碳酸氢铵等氮肥的投入,增加复合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的施用,推广20万亩节肥高产杂交水稻。化肥使用强度比上年下降了6%以上。

在农药使用方面,苏州推广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农药使用强度比上年下降5%以上,生物农药比重上升至28%。同时,重视积极推广病虫害和杂草综合防治技术。农业综合防治面积达597万亩,抗虫品种面积达250多万亩,光诱、杀杨树害虫等物理防治技术面积达100多万亩。

标题:面源污染不治 何来一湖清水?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651.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