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公开揭露水污染治理软肋 政策与法律脱节
本篇文章1753字,读完约4分钟
国家审计署28日发布的“三江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结果再次让人深思:国家投入910亿元,及时跨越了三个五年规划,但最终结果仍然是“目前“三江三湖”总体水质仍然比较差”。
投资巨额资金并不能长久治愈六合湖
纵观中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历史,可以说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和滇池(习惯上称为“三河三湖”)是最先被列入国家污染治理规划的。
早在“九五”期间,国家就把“三河三湖”确立为污染控制的重点,而“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污染控制的重点定位保持不变。从时间上看,“三河三湖”污染治理跨越了三个五年计划。
国家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在回答记者关于“三河三湖”审计的提问时说,根据他们的审计,从2001年到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对“三河三湖”的污染治理进行了投资。财政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高达910亿元,主要用于“三河三湖”流域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综合整治等7个方面。
为什么时间和巨额的金钱不能改变“三江三湖”水的清澈度?审计署的答复是:政策与法律脱节;环境执法不到位;乱花钱。
忽视环境保护审批是没有根据的
环境保护预审批政策出台已经有几年了。这项政策刚出台时,有关部门对此相当乐观,认为这是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然而,这一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实施的却很少公开。
国家审计署今天发布的“三河三湖”审计公告显示,由于缺乏法律支持,这一环保政策无法在污染严重的行业实施。
以环境保护审批为前提的企业工商登记注册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然而,根据审计署的调查,目前,法律和行政法规只要求特殊行业,如危险废物管理,建立拆船厂和娱乐场所,而大多数其他行业,包括重污染行业,如化学工业和造纸工业,没有法律要求。因此,在实践中,这些重污染行业没有实施环保审批。
根据审计公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也存在类似问题。在“三河三湖”流域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江浙两省外,其他地方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多尚未建立或不完善。
1199项目环境执法不到位
执法不力的问题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审计委员会在审计“三江三湖”时,发现“三江三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在“三河三湖”的8201个水污染防治项目中,有近1199个项目执法不力,主要集中在淮河和巢湖等5个流域。问题主要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不规范。
执法不力的问题还包括海河、巢湖等五大流域七省(市)部分地区的环境统计不够准确;在海河、淮河流域的四省(市)部分地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联网率较低,个别单位甚至违反规定干扰自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逃避处罚。
同时,审计委员会发现,一些河流入湖和水源区水污染控制不够。例如,目前流入滇池流域的29条河流水质均低于ⅴ类。审计还发现,“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五年规划发布时间滞后,部分项目的责任主体或资金来源不够明确,导致规划执行不力。
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园区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本次审计也披露了这一点。国家审计署表示,淮河和海河流域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直接排放或过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当地水污染防治工作。
挪用和虚报资金5亿元以上的
十年来,国家投资910亿元治理“三河三湖”。然而,审计发现,这笔巨款的用途并不明确,而且存在非法花钱的问题。
在“三河三湖”审计中,国家审计署发现其挪用和虚报水污染防治资金5.15亿元。其中,7个省市部分部门和单位挪用水污染防治资金4.03亿元;4个省的部分部门和单位虚报项目和投资完成情况,导致水污染防治资金超过1.12亿元。
同时,发现少收、挪用、截留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36.53亿元。其中,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申请征收,单位欠缴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21.43亿元;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企业、单位和部门挪用和截留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15.1亿元。
在“三河三湖”污染治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当地公众信息通常认为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是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的关键原因。但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论与之相反: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防治项目存在闲置资产,涉及金额8.06亿元;“三河三湖”流域206家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污水处理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标题:审计署公开揭露水污染治理软肋 政策与法律脱节
地址:http://www.mp3xiazai.com/mqzh/46680.html
免责声明:名企网汇集了全球知名企业的最新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以及文章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名企资讯网小编将予以删除。